南京大学实验报告-果蝇的单因子杂交实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命科学学院
单因子分离规律验证
实验目的
熟悉以果蝇为材料进行遗传学杂交实验的基本方法;
验证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规律
预备知识
遗传是自然界极其复杂的生命现象,只有通过少数有相对性状差异的类型之间进行杂交,并分析这些性状在亲本和杂种子代中的表现,才易于在复杂的遗传现象中找到遗传的基本规律。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规律等都是采用这种杂交实验的方法发现的。
在果蝇杂交中,有相对性状的品系之间进行杂交,杂种F1表现为显性,杂种F1形成配子时,带有显隐杂合等位基因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对等分离,等位基因也随着分离,产生两种不同配子,因此,不论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都将在F2中按一定的比例在不同的个体上重新出现。
实验原理
本实验采用黑体与野生型的交配收集并统计F2代的方式,通过验证其后代比例是否为野生:黑体=3:1的比例,来验证单因子的分离定律。
实验材料
野生型黑腹果蝇、黑体果蝇
解剖镜、毛笔、麻醉瓶、白瓷板、标签、吸水纸、培养瓶 (4瓶/人)、乙醚、75%乙醇
实验步骤
亲本果蝇的培养。
② 处女蝇的收集:
清除成虫后10小时内进行收集,收集的处女蝇分品系单独培养,如一次收集数量不够,可再作第二、第三次收集。
PS:处女蝇的收集非常重要。果蝇交配一次后,雄蝇的精子会贮存在雌蝇体内陆续使雌蝇的卵受精,如果杂交不用处女蝇,会造成杂交后代的实验结果不准确。
③ 选处女蝇分正交(++♀/bb♂)
反交(bb♀/++♂)两个杂交组合,分别置于新鲜培养瓶中,每瓶5~6对,贴上标签,注明亲本类型,实验日期,姓名,学号等,然后置于22℃ ~25℃培养箱中培养。
一周后,清空亲本果蝇。
PS:清空亲本的操作是因为子一代是杂合子,其自交才是杂交实验,测出准确的分离比。
⑤ 二周后,观察F1果蝇体色,看是否与预期结果相符。
⑥ 取5-6对F1果蝇放入新鲜培养瓶中,每种组合放两瓶。
⑦ 三周后,清空F1果蝇。
PS:清空F1是因为之后的实验结果需要来自F2的计数,若F1混在其中会影响实验结果。
亲本是野生型(显性纯合子),与子一代交配不算杂交,会影响实验结果。
⑧ 四周后,F2成蝇长出,统计各类果蝇数,2~3天后再统计一次,统计过的果蝇处死。
⑨ 在表格中记录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也是影响实验成败的一些关键因素)
1)进行杂交的亲本必须是纯种,自交不产生分离,这样的个体才能作为杂交的亲本。
2)必须防止意外的杂交,雌蝇应选用孵化后12小时内的处女蝇。
3)正确记录杂交子代每种类型的个体数,并且尽可能获得较大的杂交群体,以正确可靠地反映出遗传规律。
4)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使杂交性状的表现不致因不同的条件影响而改变。
实验结果
F1代:
观察结果
统计日期
灰体(♀)×黑体(♂)
黑体(♀)×灰体(♂)
灰体数
黑体数
灰体数
黑体数
4月 日
69
0
77
0
由F1代实验结果可知,在黑体与灰体性状中,灰体对黑体为显性。
F2代:
观察结果
统计日期
灰体(♀)×黑体(♂)
黑体(♀)×灰体(♂)
灰体数
黑体数
灰体数
黑体数
4月 日
126
48
135
49
野生型
(正、反交合并)
突变型
(正、反交合并)
总计
实际观察数(O)
274
97
371
预期数(E)
278.25
92.75
371
偏差(O-E)
-4.25
4.25
(O-E)2/E
0.06
0.20
0.26
自由度df=2-1=1
P=0.05时查表得x2为3.84,实验所求得的X2值与查表所得的X2相比较时,0.263.84,统计学上认为在5%显著水准上差异不明显,故野生型与突变型F2代之比为3:1。孟德尔遗传定律得到验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