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果蝇遗传实验报告.docx

发布:2017-04-10约3.9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经典遗传学综合性实验10农生1班第一组 卢**摘要 通过一次杂交实验完成果蝇的单因子实脸、双因子的自由组合、三点测交及伴性遗传这4个独立杂交实验。果蝇的分类:昆虫纲,双翅目,果蝇科,果蝇属。果蝇属(Drosophila)有3000多种,我国已发现800多种,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是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果蝇形体小,生长迅速,繁殖率高,饲养方便,世代周期短(12天可繁殖一代),突变性状多,染色体数目少,基因组小,实验处理方便,容易重复实验,便于观察和分析,是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研究中的模式动物。关键词 黑腹果蝇 单因子实验 双因子实验、三点测交 伴性遗传1引言果蝇在25℃条件下,羽化后的雌蝇一般在8小时后开始交配,两天后开始产卵。受精卵经22~24小时就可孵化成幼虫。幼虫生活4天左右即开始化蛹,化蛹前的三龄幼虫停止摄食,爬到相对干燥的表面(如培养瓶壁),起初颜色淡黄、柔软,以后逐渐硬化变成深褐色,此时即将要羽化了。刚从蛹壳中羽化出来的果蝇,虫体较肥大,呈半透明的乳白色,约1小时,蝇体即变为粗短椭圆形,双翅伸展,体色加深。遗传规律的实质:①在杂交试验中,配子形成和受精时染色体的行为跟基因的行为是一致的;②在形成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凡是同源染色体及其负载的等位基因间要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休及其负载的非等位基因间要自由组合;③四线期伴随着同源染色休的非姊妹染色单休间片段的交换,导致连锁群的等位基因间要发生一定的重组;④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行为与性别有关。材料与方法2.1.1材料:黑腹果蝇,基本性状:(6#)小翅、灰身、白眼、焦刚毛;(e#)长翅、黑体、红眼、直刚毛。2.1.2用具:显微镜、白瓷板、毛笔、麻醉瓶、培养瓶和恒温培养箱2.1.3试剂:乙醚、无水乙醇、玉米粉、蔗糖、酵母、琼脂、丙酸。2.2实验步骤2.2.1果蝇培养基制备普通培养基制备。基础培养基:A:蔗糖12.4g、琼脂1.24g、水76mL,煮沸溶解。B:、玉米粉16.5g、水76mL,搅匀。A与B混合,加热煮至糊状,待稍冷却加入1.4g酵母和1.0 mL丙酸,搅拌均匀分装。每管培养基厚度约2.0 cm。2. 2. 2 分离定律的验证。亲本正反交①正交:父本(e):长翅、黑体、红眼、直刚毛母本(6):小翅、灰身、白眼、焦刚毛;②反交:父本:小翅、灰身、白眼、焦刚毛;母本:长翅、黑体、红眼、直刚毛。注:母本均取8 h 内羽化未交配的雌蝇。转移亲本杂交6—7d后,F1幼虫出现,将杂交瓶中的成虫全部转移,要注意除净亲本成虫。 F1性状观察(伴性遗传)3—4d后,出现F1成蝇,观察F1的分别统计正反交F1成蝇的性状和性别,记录在表。2. 2. 3 自由组合的验证F1自交取8 h 内羽化未交配F1的成虫,在乙醚麻醉下选雌雄各5只,饲养于基础培养基中,使之随机交配。转移亲本杂交6—7d后,F2幼虫出现,将杂交瓶中的成虫全部转移,要注意除净亲本成虫。观察记录F2的表现型及雌雄体的个数2. 2. 4 三点测验计算遗传距离F1测交取8 h 内羽化未交配F1的雌蝇与三隐性雄果蝇(6号)各5只进行随机交配。转移亲本杂交6—7d后,F2幼虫出现,将杂交瓶中的成虫全部转移,要注意除净亲本成虫。观察记录F2的表现型及雌雄体的个数。2. 5统计分析3 数据记录表1 F1代表现型记录统计项目交配方式F1的表现型数目正交雌性红眼长翅直刚毛灰体110雄性白眼小翅焦刚毛灰体127反交雌性红眼长翅直刚毛灰体123雄性红眼长翅直刚毛灰体99表2 测交后代各表现性及雌雄性记录表现型 基因型 雌性雄性总数白眼、小翅、焦刚毛Wmsn412970红眼、长翅、直刚毛+++383775红眼、小翅、焦刚毛+msn15924白眼、长翅、直刚毛w++10515红眼、小翅、直刚毛+m+5611白眼、长翅、焦刚毛w+sn8816红眼、长翅、焦刚毛++sn235白眼、小翅、直刚毛wm+123总3 F2代的表型及数目表型红眼灰体白眼灰体红眼黑体白眼黑体数目1486250234 数据分析表4 F1代表现型及其数目分析交配方式F1的表现型EOx2正交雌性红眼长翅直刚毛灰体110118.50.736364雄性白眼小翅焦刚毛灰体127118.50.503937反交雌性红眼长翅直刚毛灰体1231111.075203雄性红眼长翅直刚毛灰体991111.578283正交:父本(e):长翅、黑体、红眼、直刚毛母本(6):小翅、灰身、白眼、焦刚毛;反交:父本:小翅、灰身、白眼、焦刚毛;母本:长翅、黑体、红眼、直刚毛。从正反交的F1代表现型可以看出F1代均出现了性状的分离,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从正反交的结果来看F1代表现型不一样且基本不符合雌雄比例为1:1的比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