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骨标志物临床应用.ppt

发布:2017-09-21约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骨代谢的激素调节 激素对钙磷的调节 对骨的作用 CT主要是增强成骨(抑制骨的吸收)作用。 对肾的作用 CT直接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离子的重吸收和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率,使血浆钙、磷水平下降。 对小肠的作用 通过抑制1,25- (OH)2-D3的生成, 使血钙和血磷降低。 与雌激素的关系 雌激素能使降钙素(CT)的分泌 增加。CT减少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 一个重要原因。 维生素D3的功能与合成 功能 维持体内钙的平衡(血液中钙和磷的浓度) 增加小肠对钙的吸收 骨的矿化作用 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抑制细胞分裂 促进细胞分化 骨成分的组成 人类骨骼成分主要由胶原蛋白质及羟基磷酸钙构成 -羟磷灰石[3Ca3(PO4)2.Ca(OH)2] 骨骼中还有一种由成骨细胞合成的非胶原蛋白-骨钙素,它对羟磷灰石有高亲和力。 胶原蛋白质像钢筋,磷酸钙像钢筋间隙中的混凝土,骨钙素像混凝土的粘合剂。 胶原蛋白质由成骨细胞分泌的胶原聚合成胶原纤维作为骨盐沉淀的骨架。 ?-CrossLaps(I型胶原羧基端肽) -骨吸收标志物 胶原纤维通过吡啶酚和脱氧吡啶酚(DPD)互相连接成胶原纤维交联物,稳定胶原链。 赖氨酰氧化酶作用于成熟胶原,DPD成为降解产物进入血液,并直接入尿。 骨吸收增强时,骨胶原溶解,释放入血,在肝脏中分解成NTx和CTx。 ?-CrossLaps 是1型胶原交联降解产物的C端肽 胶原降解时释放入血 ?-CrossLaps ( ?胶原特殊序列)临床应用 ?-cTX (I型胶原羧基端肽) -骨吸收标志物 是I型胶原降解所特异的产物; 反映破骨细胞的活性 增高反映了骨吸收程度的增加,骨质流失的增加,多见于骨质疏松症,Paget’s病(变形性骨病)。 用于检测骨质疏松症或其他骨疾病的抗吸收治疗疗效。 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代表骨吸收的标志物 骨钙素(Osteocalcin)-骨转化标志物 血清中约1/3为完整骨钙素,1/3为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1/3为氨基酸短肽。 N-MID Osteocalcin(N-MID端骨钙素) -骨转化标志物 了解成骨细胞,特别是新生成的成骨细胞的活动及状态。 骨钙素值随年龄的变化及骨更新率的变化而不同。骨更新率越快,骨钙素值越高,反之降低。 在原发性骨质疏松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高转换型的,所以骨钙素明显升高;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低转换型的,因而骨钙素升高不明显。故可根据骨钙素的变化情况鉴别骨质疏松是高转换型的还是低转换型的;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质疏松症中骨钙素升高明显。 骨标志物Bone Marker ?-CrossLaps β- 胶原降解产物 N-MID Osteocalcin N 端骨钙素 Total P1NP总 I 型胶原氨基端前肽 25OH VitD325羟维生素D3 *Total VitD总维生素D PTH甲状旁腺素 ?Xlaps Osteocalcin PTH Vit D3 P1NP bio-int. PTH Vit D2/D3 甲状旁腺激素(PTH) 是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 骨是最大的钙储备库,PTH总的作用是促进溶骨,升高血钙。 1,25-二羟维生素D3 是维生素D3在肝和肾经过一定的代谢转变成为活化型后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并被认为是一种激素。 主要具有促进十二指肠对钙的吸收及空肠、回肠对磷的吸收和转运的双重作用。 降钙素(CT)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分泌 CT主要是增强成骨作用。 雌激素能使降钙素(CT)的分泌增加。CT减少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 一个重要原因。 注:↑表示升高 ↑↑表示显著升高 ↓表示降低 三种激素对钙磷代谢的调节 ↑ ↓ ↓ ↑ ↑ ↓ ↓ ↑ ↑ ↓ ↓ ↑ ↑ ↑ ↓ ↑ ↑↑ ↓ ↑↑ ↑ ↓ 1,25(OH)2D3 PTH CT 血磷 血钙 肾排磷 肾排钙 成骨 溶骨 肠钙吸收 激素 对骨的作用 骨是最大的钙储备库,PTH总的作用是促进溶骨,升高血钙。 对肾的作用 促进磷的排出及钙的重吸收,进而降低血磷,升高血钙。 对维生素D的作用 PTH能升高肾25-(OH)-D3-1-羟化酶活性,从而促进高活性的1,25-(OH)2-D3的生成。 对小肠的作用 PTH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 PTH(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 CT(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对小肠的作用 1,25- (OH)2-D3具有促进十二指肠对钙的吸收及空肠、回肠对磷的吸收和转运的双重作用。 对骨的作用 直接作用是促进溶骨。 对肾的作用 促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钙、磷的重吸收。 总体作用 使血钙、血磷增高,增高的钙、磷有利于骨的钙化。 维生素D能维持骨盐的溶解和沉积的对立统一,有利于骨的更新与生长。 1,25- (OH)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