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教学建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第三节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教学目的
1.染色体分组(A:知道)。
2.性别决定的方式(C:理解)。
3.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XY型性别决定方式。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2.教学难点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建议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节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在讲授性别决定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两幅人类染色体图(男性和女性),并通过这两幅图启发学生从染色体水平分析出人类的性别与性染色体组合方式有着明显而直接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尝试描述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性染色体组成,即男性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 XY),女性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从而提出XY性别决定类型。最后结合XY型性别决定的图解,阐明子代性别比与双亲的关系。
在讲授伴性遗传时,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结构,使其与遗传基本定律的教材结构基本上保持一致性,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1.引导学生概括出遗传基本定律分别揭示出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行为,非等位基因或连锁基因的遗传关系,从而导入伴性遗传的课题。
2.让学生说出人类红绿色盲的病症,再概述人类红绿色盲的社会普查和系谱调查的资料,使学生初步了解其遗传表现,即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性患者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发病率约50%),这就是遗传理论应予解释的问题。
3.用遗传理论解释红绿色盲的遗传现象时,应当首先阐明红绿色盲受隐性基因(b)控制。然后指出由于Y染色体比较短小,所以缺少与X染色体相应的同源区段,使学生领悟到Y染色体上没有这对基因的座位。进而引导学生写出男女之间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下表),使学生领会到红绿色盲的表现与性别有关。
性别 基因型 色觉表现 女性 正常正常(携带着)色盲 男性 正常色盲 ?
五、参考答案(略)
六、参考资料
染色体组型(核型) 在有丝分裂中期,每个体细胞含有一定数目和特定形态的染色体群,把这些染色体,按照形态特点和大小顺序依次配对,分组排列,这一群染色体便构成该个体的染色体组型。下面是人类染色体组型的模式图(图6-22)。
人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新技术包括:
(1)在体外进行细胞培养,尤其是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以获得大量活细胞;
(2) 用各种外源性物质如植物血凝集素等来刺激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使它先转化成母细胞,随后进入分裂周期;
(3)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使分裂的细胞停止在有丝分裂中期,形成典型的中期染色体结构;
(4)用低渗溶液处理细胞,使细胞膨胀,其中的染色体得以散开;
(5)用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标本,使细胞中的各个染色体分散、平展并贴附于玻片上。
由于上述技术的应用,人们就有可能对人类染色体进行精确的计数和对每个染色体结构特点进行详尽的分析。1956年生物学家Tjio和莱文(Levan)确定了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6条,这一点以后又被许多人的工作所证实。1960年4月,科学家们在美国的丹佛(Denver)召开第一届国际会议。17名与会者(包括三名华裔遗传学家Tjio、徐道觉和朱孝颖)代表了当时已发表过人类核型的每一个实验室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确认了人类核型的基本特点,规定了人类体细胞中各对染色体的识别标准和统一的分组及编号。Denver会议上确定的染色体的分组方法称为Denver体制。
Denver体制的主要内容是:确认了一条染色体可以通过三个参数,即臂比、着丝粒指数和相对长度予以识别;规定了在人类核型中,常染色体按长度递减的顺序编为122号,性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规定了根据长度递减次序和着丝粒位置的变化将染色体排列成7个易于区分的染色体组。
目前,国际上通常用的染色体3个参数(测量指标)是:①臂比:染色体长臂与短臂长度之比,即q/p;②着丝粒指数:短臂占整个染色体长度的百分比,即p/(p+q)×100%;③相对长度:某条染色体长度占一套单倍体染色体长度总和的百分比。
根据国际统一命名体制,核型的书写方式是先书写染色体总数,再写性染色体构成,假如核型有异常,则借助于各种符号写出染色体变异的情况,各部分之间用逗号隔开。例如46,XX表示正常女性核型;46,XY表示正常男性核型;而47,XX,+21则表示总数是47条染色体的女性,第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
染色体显带技术 染色体的染色技术可以分为普通染色和显带染色两大类。普通染色是将普通染料直接染色在染色体标本上。由于整条染色体都均匀着色,在显微镜下只能看到染色体的外形,看不清其内部结构,因此只能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着丝粒位置等外形体征来识别染色体。这种染色方法只能正确地识别出第1、2、3、16、17、18号及Y染色体,不能正确地识别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