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卫生类主管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理学——第十七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1.解热镇痛抗炎药 (1)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2)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2.抗痛风药 秋水仙碱、别嘌醇、丙磺舒等抗痛风药的作用和应用
一、解热镇痛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 (一)共同特点 【共同作用机制】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所必需的环氧酶(COX),干扰前列腺素合成。
补充:COX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和COX-2。
补充:解热镇痛消炎药的分类 1.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对COX-1和COX-2均有抑制作用。 2.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选择性抑制COX-2,而对COX-1的抑制作用弱。 意义:胃肠道不良反应减轻。 代表药:尼美舒利、 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罗非昔布等。
【共同药理作用】 一、解热作用 机制:抑制中枢COX,使PG合成减少; 特点:NSAIDs只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但不能降至正常体温以下,而且不影响正常人的体温。 二、镇痛作用 机制:抑制外周病变部位的COX; 特点:对慢性钝痛有效,对急性锐痛、严重创伤的剧痛、平滑肌绞痛无效。无成瘾性。 三、抗炎作用 机制:抑制炎症局部的COX; 特点:对抗炎症早期的红肿热痛,不能防止炎症发展和后遗症
(二)常用药物 1.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药动学】 ◇吸收:口服后易从胃和小肠上部吸收。 吸收过程中和吸收后,可被胃肠黏膜、血浆、红细胞和肝脏的酯酶迅速水解,产生水杨酸,故阿司匹林的t1/2仅有15min左右。 水杨酸以盐的形式存在,具有药理活性。 ◇分布: 水杨酸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0%~90%; “阿依水、抢蛋白” 格列类、华法林、 被抢劫、被游离; 易过量、易中毒、 低血糖、低凝血。 游离型可分布于全身组织,也能进入关节腔、脑脊液、乳汁和胎盘。 ◇代谢:主要经肝药酶代谢。 ◇排泄: ①约25%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其余与甘氨酸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后随尿液排出。 ②改变尿液的PH值,使碱化尿液,可加速排泄。
【药理作用】 一、解热镇痛作用 较强。适用于:感冒发热、肌肉痛、关节痛、痛经、神经痛和癌症患者的轻、中度疼痛等。 二、抗炎抗风湿作用 三、抑制血栓形成 二、抗炎抗风湿作用 ◇作用较强,但用量要比解热镇痛剂量大1~2倍,最好用至最大耐受量(口服每日3~4g)。 ◇急性风湿热患者服用后24~48h内退热,缓解关节红肿及剧痛,血沉减慢——因控制急性风湿热疗效确切,故用于该病的鉴别诊断。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只是对症,可使关节炎症消退,疼痛减轻。
三、抑制血栓形成: 注意:小剂量(100mg/日) 机制: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减少TXA2(血栓素A2)的生成。 应用:心血管恶性事件的一级预防,可降低心梗、脑梗发生率。 【不良反应】 乙酰水杨酸,抑制COX(PGE) 解热又镇痛,抗炎抗风湿; 抑制血小板,防治血栓塞; 不良反应多,为您扬名易。 “为”——胃肠反应 “您”——凝血障碍 “扬”——水杨酸反应 “名”——过敏反应 “易”——瑞夷综合征
1.胃肠道反应: 原因:直接刺激胃黏膜; 抑制COX-1,抑制胃黏膜PGs合成。 表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及畏食常见。 可损伤胃黏膜,呈无痛性出血,甚至诱发或加重溃疡和出血。 2.凝血障碍: 原因:一般剂量抑制血小板 长期或大剂量还可抑制凝血酶原合成 表现:易引起出血,如牙龈出血等。 处理:维生素K可以预防。 肝功能不全、凝血酶原合成功能低下者慎用。 手术前1周停用。
3.过敏反应: 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 4.阿司匹林哮喘: 哮喘患者服用本品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性哮喘”。 5.水杨酸反应: ①剂量过大(5g/d)导致 ②中毒反应: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等 ③处理:停药;碱化尿液,加速排出 6.瑞夷综合征: 表现: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年应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严重肝功能损害合并脑病,严重者可致死。 注意:10岁左右儿童,患流感或水痘者忌用本品 (WHO推荐首选:对乙酰氨基酚) 【禁忌证】 胃溃疡 严重肝损害 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血友病、 哮喘、鼻息肉、慢性荨麻疹。
2.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作用特点: 解热作用和镇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