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徽省六安市名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pdf

发布:2024-01-31约1.61万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安徽省六安市名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

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

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

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

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

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

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

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賡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

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

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宇已下降到270万。

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

100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

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

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

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

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

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

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

一并了之、一拆了之。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

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

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

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

(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

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

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

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

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

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

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复制,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

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

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

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

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

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

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

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材料二: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

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

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

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

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

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

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

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

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

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

来比较方便。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