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pt

发布:2025-01-23约2.93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八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离蛋白质学习和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学习电泳原理和技术一、目的要求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烯酰胺(acrylamide,简称Acr)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N,N—methylene-bisacylamide,简称Bis)在加速剂N,N,N?,N?—四甲基乙二胺(N,N,N?,N?—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简称TEMED)和催化剂过硫酸铵(ammoniumpersulfate(NH4)2S2O8,简称AP)或核黄素(ribofavin即vitaminB2,C17H20O6N4)的作用下聚合交联成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以此凝胶为支持物的电泳称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简称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有下列特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有下列特性:(1)在一定浓度时,凝胶透明,有弹性,机械性能好;(2)化学性能稳定,与被分离物不起化学反应,在很多溶剂中不溶;(3)对pH和温度变化较稳定;(4)几乎无吸附和电渗作用,只要Acr纯度高,操作条件一致,则样品分离重复性好;(5)样品不易扩散,且用量少,其灵敏度可达10-6g(6)凝胶孔径可调节,根据被分离物的分子量选择合适的浓度,通过改变单体及交联剂的浓度调节凝胶的孔径;(7)分辨率高,尤其在不连续凝胶电泳中,集浓缩、分子筛和电荷效应为一体。因而较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琼脂糖电泳等有更高的分辨率。凝胶浓度(T)的选择与被分离物质分子量密切相关。表3.4分子量范围与凝胶浓度的关系分子量范围 适用的凝胶浓度/(%) 蛋白质?104 20-30 1-4×104 15-201-5×104-1×105 10-15 1×105 5-10 ?5×105 2-5 核酸(RNA) ?104 15–20 104–105 5-10 105-2×106 2-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为连续系统与不连续系统两大类。01目前常用的多为圆盘电泳(如图1)和板状电泳(如图2),两者电泳原理完全相同。02图1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示意图

(A为正面,B为剖面)

样品胶pH6.7(2)浓缩胶pH6.7

分离胶pH8.9(4)电极缓冲液pH8.3图2夹心垂直板电泳槽示意图

图3凝胶模示意图

1.样品槽模板2.长玻璃板1.导线接头2.下贮槽3.凹形橡胶框

4.样品槽模板5.固定螺丝6.上贮槽7.冷凝系统返回不连续体系由电极缓冲液、浓缩胶及分离胶所组成。浓缩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大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6.7的Tris-HC1。分离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小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8.9Tris-HC1。电极缓冲液是pH8.3Tris-甘氨酸缓冲液。2种孔径的凝胶、2种缓冲体系、3种pH值使不连续体系形成了凝胶孔径、pH值、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这是样品浓缩的主要因素。(1)样品浓缩效应(a)凝胶孔径不连续性:(b)缓冲体系离子成分及pH值的不连续性;在pH6.7的凝胶缓冲体系中前导离子或快离子:HC1解离出的氯根(C1-)尾随离子(trailingion)或慢离子:甘氨酸根mcl?clmp?pmG?G(Cl代表氯根,P代表蛋白质,G代表甘氨酸根)有效迁移率=m?,m为迁移率,?为解离度)当进入pH8.9的分离胶时,甘氨酸解离度增加,其有效迁移率超过蛋白质;(c)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2)分子筛效应(3)电荷效应A为电泳前3层凝胶排列顺序,3层胶中均有快离子,慢离子01B显示电泳开始后,蛋白质样品夹在快、慢离子之间被浓缩成极窄的区带。C显示蛋白质样品分离成数个区带。02图4电泳过程示意图图5不连续系统浓缩效应示意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