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第5章 持有至到期投资与长期股权投资.doc

发布:2017-02-08约3.53万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5章 持有至到期投资与长期股权投资 5.1 持有至到期投资 5.1.1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性质及主要会计问题 1.性质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购入的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 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各种债 券,如国债和企业债券等。 债券按付息情况,可分为:(1)分期付息,到期还本;(2)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2.主要会计问题 入账价值与取得时的账务处理 投资收益的取得与账务处理 到期兑现的账务处理 期末计价的相关账务处理 3.科目设置 为了反映各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收益、处置等情况,可以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并设置 “面值”、“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明细科目。 说明: 新准则规定设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明细科目。“成本”明细科目仅反映债券面值,名不副实。本教材使用“面值”明细科目 。 5.1.2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 1. 债券溢折价的原因及其差额的含义 债券的溢价、折价,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利率与债券票面 利率不一致造成的。 (1)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金融市场利率时,可能会导致债券 溢价。这部分溢价差额,属于债券购买者由于日后多获利息 而给予债券发行者的利息返还。 (2)当债券票面利率低于金融市场利率时,可能会导致债券 折价。这部分折价差额,属于债券发行者由于日后少付利息 而给予债券购买者的利息补偿。 2.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价值(初始投资成本) 按取得成本进行初始计量,以购入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实际支付的价款包括支付的债券实际买价以及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 但是,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如果含有发行日或付息日至购买日之间分期付息利息,按照重要性原则,应作为一项短期债权(应收利息)处理,不计入债券的初始投资成本。 3. 投资取得的账务处理 企业在发行日或付息日购入债券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不 含有利息,应按照购入债券的面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 面值”科目;按照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扣除面值以后的差额, 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科目;按实际支付 的全部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利息调整分为“借差”和“贷差” 利息调整借差 (1)溢价购买时,为溢价与直接交易费用之和。 (2)折价购买时,直接交易费用大于折价的差额。 (3)平价购买时的交易费用。 利息调整贷差 折价购买时,折价大于直接交易费用的差额。 企业在发行日后或两个付息日之间购入债券时,实际支付 的价款中含有自发行日或付息日至购入日之间的利息。这部 分利息应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到期一次付息债券的利息由于不能在1年以内收回,应计 入投资成本,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科目; 分期付息债券的利息一般在一年以内能够收回,不计入投 资成本,可以视为短期债权,借记“应收利息”科目。 5.1.3 摊余成本与投资收益的确定 摊余成本: 摊余成本是指初始投资成本调整应计利息、利息调整摊销 以及减值准备以后的余额。 如果未发生减值,则 摊余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应计利息-利息调整借差摊销(或:+利息调整贷差摊销) 企业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收益,可以分为票面利息收入和利息调整摊销两部分。按照利息调整的摊销方法划分,可以分为直线法和实际利率法。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应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投资收益和利息调整摊销,并在此基础上确认债券的摊余成本。 实际利率法: 实际利率法是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将票面利息收入与投资收益的差额作为利息调整的摊销额。 采用实际利率法能够使一项投资业务中各期投资收益率相同,客观反映各期经营业绩,但计算工作较为复杂。 实际利率的确定: (1)分期付息情况下实际利率的确定 初始投资成本=债券面值×复利现值系数 +各期票面利息×年金现值系数 采用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插值法”见《财务管理》课程相关内容)。 (2)一次付息情况下实际利率的确定 初始投资成本=(债券面值+各期票面利息) ×复利现值系数 采用插值法计算实际利率,或用公式计算。 实际利率法下: 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利息调整借差摊销=票面利息-投资收益 利息调整贷差摊销=投资收益-票面利息 实际利率法下的账务处理 (1)分期付息的账务处理 结转各期投资收益时,应按票面利息,借记“应收利息” 科目;按确认的投资收益,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票面 利息与投资收益的差额,借记或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利 息调整”科目。 例5-1甲公司于2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