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良恶性肿瘤的CT诊断精编.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CT检测小肠肿瘤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一定的正确性。但是,真正的平滑肌肿瘤和间质瘤两者鉴别上缺乏特异性;在影像形态学上,两者几乎毫无差异。明确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检查。 免疫组化证实,真正的平滑肌肿瘤有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同时神经源性标记及CD34、CD117等表达阴性。小肠间质瘤在光镜下,肿瘤细胞与平滑肌肿瘤相似,免疫组化CD34、CD117和Vim表达为阳性。 谢谢大家 自1985年提出将胃肠道间质瘤作为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以及新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开展;近年来,国内外病理学者较多使用间质瘤这一名称。经免疫组化和电镜证实,胃肠道大部分梭形细胞肿瘤不具有平滑肌或神经分化特征,而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以往我们所讲得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很大部分属于间质瘤。小肠间质瘤好发部位与平滑肌肿瘤类同,为空肠最常见,其次为回肠和十二指肠。 【病理】 小肠平滑肌肿瘤起源于小肠的固有肌层、黏膜肌层或血管有关的平滑肌细胞;免疫组化证实有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同时神经源性标记及CD34、CD117等表达阴性。 小肠间质瘤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光镜下,肿瘤细胞与平滑肌肿瘤相似,以恶性多见。免疫组化CD34、CD117和Vim表达为阳性。 小肠平滑肌肿瘤和间质瘤有4种不同生长方式:1.腔内生长, 2.腔外生长, 3.壁内生长 ,4.哑铃状。平滑肌肉瘤和间质瘤更倾向腔外生长。 【CT表现】 良、恶性平滑肌肿瘤和间质瘤的CT影像形态学特征如同一辙;无论良、恶性肿瘤 ,在形态、大小、密度,强化方式及行为方式上无法进行鉴别。但是,CT能直接显示瘤体本身,对各种生长方式的肿瘤显示为突入腔内、突向腔外、或腔内外皆有的软组织肿块。平滑肌肿瘤和间质瘤单发多见,偶见多发。恶性肿瘤可以发生转移,以血行转移多见,种植或淋巴转移少见;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脏。小肠平滑肌肿瘤和间质瘤的恶性比例远高于胃部病变。 平扫: 肿瘤呈圆形、卵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良性者,肿瘤直径≤5㎝,密度均匀、境界锐利光滑,形态以圆形、卵圆形多见;偶见钙化。恶性者,肿块直径常>6㎝以上,密度不均匀,轮廓不光整;形态以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多见。肿瘤中央坏死、囊变和出血,则出现高低不等的混杂密度。当肿瘤坏死腔与肠道相通时,则显示肿瘤内液气平改变。 增强: 大多数肿瘤有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密度均匀,多见于良性肿瘤;有时瘤体表面中央出现脐凹征,则提示溃疡形成。而肿瘤强化密度不均匀,瘤体周边不规则强化,中央广泛坏死或囊变,则提示为恶性肿瘤。有时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无明确的边界,与淋巴瘤和腺癌相似。 十二指肠平滑肌瘤 a b c d 十二指肠间质瘤 a b c d 平滑肌瘤病 a b c d e f 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囊变 a b 空肠间质瘤(低度恶性) 空肠恶性间质瘤 a b c d 回肠平滑肌肉瘤囊变、钙化 a b c d 回肠恶性间质瘤 小肠淋巴瘤 淋巴瘤是常见的小肠恶性肿瘤之一,分为霍奇金氏病(HD)和非霍奇金氏病(NHL);约占所有小肠恶性肿瘤的15%~20%。胃肠道以NHL多见,HD少见;胃肠道约占所有NHL的5%~20%。胃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次是 回肠,而十二指肠、空肠少见。 小肠淋巴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系指原发于小肠肠壁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继发性为全身性淋巴瘤对肠道的侵及,又称为结外型淋巴瘤。 Dawson提出原发性小肠恶性淋巴瘤的5项诊断标准为:1.未发现体表淋巴肿大;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3.X线胸片无纵隔淋巴肿大;4.手术时未发现受累小肠及肠系膜区域淋巴结以外的病灶;5.肝、脾无侵犯。临床上,而以继发性小肠淋巴瘤多见,原发性少见;几乎所有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是NHL/B细胞型,中度或高度恶性。 【病理】 根据1989年WHO提出的胃肠道淋病瘤分类如下: 表(1)胃肠道淋病瘤分类 B细胞性淋巴瘤 T细胞性淋巴瘤 小细胞淋巴瘤 小多形细胞淋巴瘤 浆细胞瘤 大多形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性息肉病 免疫母细胞性(T 细胞可能) 大细胞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 伯基特淋巴瘤(母细胞性) 未分类淋巴瘤 NHL在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沿管腔长轴蔓延,再向腔内外侵犯;局部或多发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