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in《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课件1(26张PPT)(人民版必修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七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时代:是否会继续坚持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道路还是走斯大林自己的道路?
斯大林模式: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
1、苏联的建立
时间:1922年12月30日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最初国家:俄罗斯 乌克兰 白俄罗斯 南高加索
后来发展到15个加盟共和国
2. 列宁逝世
1924年1月 列宁逝世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背景:①1924年,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②国内: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但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③国际: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
④并且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目的(必要性):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内容(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过程:
(1)1926-1928年 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
1928年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
三个五年计划(成就及缺陷)
“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
(三个五年计划) “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6、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苏联的工业化是怎样取得巨大成就的呢?(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
两者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
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
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苏联的工业化有何弊病?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材料一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材料二 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施,因此,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为了使国家不再从国外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
材料四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斯大林:
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
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
苏联成立后,国内外环境严峻,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内部则经济依旧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有助于苏联迅速建立强大的国防,巩固政权。
思考一:从苏联与西方世界的对比,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上的巨大积极作用。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目的:①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
②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进程:①1929年底 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
②1930年 整顿、发展,斯大林发表《胜利冲昏头脑》一文
③1932年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④1937年 农业集体化完成
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