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使用地图——走进地形图说课稿 2023-2024学年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docx
2.2使用地图——走进地形图说课稿2023-2024学年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使用地图——走进地形图”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图的识别方法和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结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教材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地形图的理解和应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地理信息素养,包括:1)通过观察地形图,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图阅读能力;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形特征,培养地理实践能力;3)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精神。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图阅读能力,能够识别简单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在之前的地理学习中,他们可能接触过简单的自然地图和行政地图,对地图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地理学科尤其感兴趣。他们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直观的图像和案例来学习新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以视觉型和动手操作型为主,喜欢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来巩固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可能对复杂的地形图符号和等高线不够熟悉,难以理解地形特征的表示方法。此外,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空间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转换困难。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以便随时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地形图、等高线图等图片,以及与地形特征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准备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图,供学生亲手绘制和识别地形特征使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操作台摆放地图绘制工具,便于学生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幅我国著名山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脉的起伏和地形特点。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展示的是什么地形吗?它是如何表示地形特征的?
3.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图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如何阅读地形图?
4.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地形图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形特征。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地形图是一种反映地球表面地形特征的图,通过等高线、颜色、符号等方式表示地形起伏、坡度等。
2.介绍地形图的三种类型:等高线地形图、晕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3.讲解等高线的绘制方法:等高线是连接同一高度点的线,绘制等高线时要注意等高距的选择和等高线的连续性。
4.讲解等高线的判读方法:根据等高线的高低、疏密、走向等特征,判断地形的高低、坡度、山脉走向等。
5.结合实例,讲解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展示一幅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题:分发地形图,让学生根据等高线绘制地形剖面图,并标注地形名称。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形图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水利工程建设等。
3.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地形图在地理学习中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形特征,为地理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根据地形图判断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讲解:根据地形图上的山脉走向、海拔高度等特征,可以判断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
3.教师提问:地形图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讲解:地形图在户外探险、旅游规划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地形图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地形图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理环境,为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地形图的基本概念、类型、绘制方法、判读方法等。
2.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对地形图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教师点评并鼓励学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总用时:45分钟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颜色、符号等基本元素,理解其代表的地形特征。
-学生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