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doc

发布:2018-09-27约3.88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   国际经济体间限制措施的逐步弱化,国际贸易和跨国合作得到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促进了跨国公司在国际范围内投资活动的活跃,只要有利可图,商业机会就会迅速出现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同时,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原本主要存在于发达经济体间的商业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后发国家参与。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在整体上提高贸易自由度的同时,也伴随着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如目前的欧洲统一货币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速度,但跨国公司经营上的本土化特征却极大地适应了这一趋势,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降低成本和获得市场准入   从成本和市场准入的角度,工业企业生产的本土化是最迫切的选择。跨国公司的母国大多是经济发达国家,其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投资者在选择输出资本时,除了增加市场份额的考虑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借助资本输入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从而提高最终产品的竞争力,即使该产品是返销其母国的。以中国大陆为例,在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外资企业与政府签定的是产品返销合同,当时追求的出口创汇,包括来料加工在内的三来一补项目主要依赖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本土的生产性行业,特别是包括家用电器在内的轻工业,在技术含量和质量标准等方面都接近国际水平,一定层次上的巨大产能不仅迅速降低了国内市场相关商品价格,也给国际市场带来强大的冲击。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加速了行业内企业的竞争,虽然在某些领域的关键技术上还有赖于国外企业,资金势力还有显弱小,但产品的更新换代已经跟上或接近国际步伐。国内不少企业已经能够同国际大企业直接竞争,新产品的开发已经不完全由跨国公司引领。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绝对量庞大的城市人口形成的购买力,直接影响到国内外公司的生产经营。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和国内同类商品生产企业就在市场份额争夺上形成直接竞争,成本就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看到,在诸如可口可乐等针对国内市场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年代早期在中国设厂之后,国外越来越多的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搬到中国大陆,如韩国的三星、美国的戴尔和德国的白色家电生产企业伊莱克斯,都在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内地大规模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同样,最早进入中国的初级加工企业,如纺织、鞋类公司,目前已将原本设在中国南方等地的工厂转移到刚刚开放不久的越南,关键因素也是成本。除了成本因素,决定生产本土化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市场准入。正如上文提到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是典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这在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投资贸易活动的自由度外,对区域外的经济体构成了实质上的壁垒。比如在目前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虽然没有明文的协议,但美国很多地区实际上默许了入境的墨西哥工人。墨西哥到美国和加拿大的商品也比中国同类产品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全球范围内,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有着明确的贸易原产地原则,具体到区域经济组织和单一经济体内部,都有着超越国际组织协议的本地化法规,同时也有着法规之外决定进口商品命运的社会性因素。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欧盟国家对中国出口的打火机就受到当地法规律化措施的影响;而美国采取的对包括中国公司在内的钢铁企业的制裁,则更多是受到行业内工会组织的政治压力。解决这些问题,一个稳妥的方案就是本土化措施。典型的案例是日本汽车公司在美国的本土化战略,从法规和工会组织两个方面避免了市场准入方面的障碍。为防止国外反倾销,中国公司为国外公司实行贴牌生产,增加海外销售也是一种变相的本土化战略。很多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也会遇到市场准入问题。比如汽车生产,中国在汽车进口上的高关税政策目的在于树立市场进入壁垒,同时限制外资公司设立独资公司。这种情况下,包括丰田,大众以及通用这些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真正进入中国市场是通过与中国国内公司合作或合资开始的。年代中期之前,中国在合资汽车企业中追求的是国产化率,目前更多的是规模和技术性能。汽车的性能和质量已经远远超过年前的水平,这些汽车公司甚至专门设计符合中国居民需求的车型,这种做法已经脱离了原本向外方学习技术的设想,实质上也是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一个表现。在汽车生产领域,有预期认为,外资公司目前在中国的合资模式是为未来完全的独资生产准备条件,如果这种预期成为现实,那么从汽车行业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的全过程:首先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用即将淘汰的技术生产了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汽车,在此过程中,借助了中国原有企业的销售网络实现了新企业销售经验的建立;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合资公司将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