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史提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简答题
从广播电视史的视野内,扼要评析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
给《穹》做恰当的历史定位。目前准确定位也许为时尚早。从中国近60年电视史看:
在严厉的广电管制与新媒体崛起的大背景下,《穹》是继崔永元《转基因报告》后的央视传媒人辞职,以公民记者身份、独立调查,自费拍摄纪录片,依托新媒体传播的全景式解释性报道。这是否会形成调查类纪录片创作的新模式?是否意味着中国调查报道将突破官方的管制体制?
《穹》传播速率和范围创造了《纪录片》社交媒体传播的新记录,短短数日,达到2亿次播放量。这是否意味网络时代“内容为王”?是否意味着网络内容将有精致化发展的趋势?是否意味着自媒体的胜利,“划时代”的标志?
在环保传播领域,《穹》可与《不方便的真相》(美前总统戈尔)与《寂静的春天》(海洋社会学家蕾切尔.卡森,视为环保圣经) 相提并论。《穹》掀起的蝴蝶效应、话题效果,是非常有效的环保启蒙。这是否意味着环境传播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就纪录片本身的制作、拍摄、设计、包装等生产与展示过程而言,《穹》封闭、单向度、独白而非对话,演讲而非叙事,讲故事、重情感、摆事实、追求简洁的叙事风格,是否意味着纪录片创作风格的转向,是否潜伏着资本操纵的隐患?
在政治传播方面:柴静选择在两会前播放《穹》片,本质是个政治事件,是中国政治民主化长征路上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事件?
现实是复杂的,面对复杂现实,各方表达均有利益诉求,真相被遮蔽在真真假假的话语迷雾中,需要个体依靠其经验、知识来判断、选择。
历史也是复杂的、立体的,历史研究因能看到现实看不到的档案,也少有现实利益的约束,故能比较客观、全面地呈现事实真相。人性是相通的,故历史可作为现实参考的一面镜子,为我们的判断、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谈谈学习广播电视史的意义与价值。
a.可以帮助掌握广电事业的发展规律;
b.可以帮助继承和发扬前人办广电的优良传统;
c.可以帮助借鉴前人的丰富的广电经验;
d.可以帮助从前人的失误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履撤,犯同样的错误;
e.可以帮助丰富自己的专业历史知识;
f.避免犯常识错误(书面、聊天的) ;
g.增进广电体认,提高职业厚重感;
h.提高判断力,明辨是非:
当一种广电传播现象出现后,该如何判断它,评价它? 判断、评价的依据在哪儿?尤其是当面临争议、争鸣的时候。该做出如何抉择?历史能让我们对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使我们对问题和现象的判断更多理性;
i.增强广电历史感,把握准职业方向 ;
问题:方向重要,还是方法重要?
对于广电工作者来说,政治方向尤为重要,技术错误可以原谅,政治错误就难以原谅。
广电史上有许多正反两面的案例,也有不少经典论述:如,
“一立论不能无宗旨,一举足不能无方向。”—北大老校长严复
一辈子写过1500万字的梁启超说,他写的文章,都和政治有关。他在谈报纸和政治之间关系的时候说,一个研究历史的人,有主观和客观两性,办报也是这样,“有客观无主观不得谓之报”。
g.了解家底,奠定学术根基
简要叙述外商在华早期广播电台的主要特点,并扼要评析其历史地位。
特点:
a.为商业目的而开办,主要是推销收音机;
b.存续时间短,每天播出时间较少,节目比较固定,内容有新闻、商情、娱乐及无线电知识,也偶涉政治,如奥斯邦播放孙中山的《和平统一宣言》,也曾迎合中国听众心理;
c.其功率多为50瓦到几百瓦,500瓦以上的极少,影响范围局限在上海、天津等局部地区。
评价:
a.侵犯了中国无线电主权,但其目的是推销无线电器材,与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毕竟有所区别;
b.将无线电广播引进中国,开阔部分国人的视野,传播了无线电知识,揭开了中国广播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其客观的进步意义是有的,值得肯定的;
c.其对中国社会影响不如在华外报,不应高估境内外台的历史地位。对国人办广播电台仅有刺激作用,而未如在华外报一样,输入了技术、观念,培养了一批人才。
d.对境内外台是否属于中国广播史的一部分,存在争议,主流观点认为是,陈尔泰持否定观点。
扼要叙述早期电视事业的主要特点
早期电视是在广播技术基础,解决图像远距离传播建立的。英、德、美三国贡献较大,英曾暂时领先,德紧随其后,但用于纳粹宣传,美国选定电动电视,少走了一些弯路。苏、法、意大利紧跟其后。早期电视经过了机械式电视系统和电动电视系统,后者最终取代了前者,站前主要是技术研发和试验播出,战争基本上终止了各国电视事业,战后迅速恢复。苏联恢复最快,法、英紧随其后,美国迅速崛起,并处在领先地位。
简要叙述我国广播电视产生的基本特点。
我国广播产生的基本特点:早期是为商业目的而开办,主要是推销收音机;存续时间短,每天播出时间较少,节目比较固定,内容有新闻、商情、娱乐及无线电知识,也偶尔涉及政治;其功率多为50瓦到几百瓦,500瓦以上的极少,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