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docx

发布:2025-03-18约3.78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说出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

-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化学问题,如推断物质的组成元素、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关系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经历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体会化学学科的严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2.教学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和质量总和的理解。

-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古代炼金术的图片,提出问题:古代炼金术士企图将廉价金属转化为黄金,你认为他们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质量守恒定律。

(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1.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上述问题作出假设,并说明理由。

-假设一: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增加。

-理由:例如蜡烛燃烧后质量会减轻,可能是燃烧产生的物质逸散到空气中,但实际上蜡烛燃烧是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质量应该是减少,所以此假设不太合理,但可作为思考的一个角度引出后续讨论。

-假设二: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少。

-理由:有些反应可能会生成气体逸出,导致剩余物质质量减少。比如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氧气逸出后剩余物质质量变小。

-假设三:化学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

-理由:从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来看,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所以物质质量总和应该不变。例如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前后质量总和应该相等。

(三)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介绍实验仪器和药品:托盘天平、锥形瓶、玻璃管、气球、白磷。

-实验步骤:

-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塞紧瓶塞,用天平称出装置的总质量。

-点燃白磷,观察现象。

-待白磷燃烧完毕,冷却后再用天平称出装置的总质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实验结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2.实验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介绍实验仪器和药品:托盘天平、烧杯、铁钉、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将铁钉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药品的总质量。

-观察实验现象。

-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次用天平称出烧杯和药品的总质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实验结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四)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1.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比较每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2.引导学生对两个实验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强调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关键词: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并通过举例说明:

-参加化学反应:例如在蜡烛燃烧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是蜡烛中的碳、氢元素与氧气,而不是蜡烛的全部质量,因为燃烧后有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生成,蜡烛质量减少是因为部分质量以气体形式逸散了,所以要明确是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总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