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春》.ppt

发布:2018-09-21约5.95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深入探究 1.文章结尾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顺序不能颠倒。这三句是按“娃娃”“小姑娘”“青年”这一特定人类成长顺序来形象地点明春天的成长过程。此外,这个顺序也有力量由小到大、时间从先到后的意味。三个比喻各成一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的生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情感。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2.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本文是如何生动形象地描绘景物的。 娃娃(新) 姑娘(美) 青年(力) 结构梳理 春草图(报春) 春花图(争春) 春风图(唱春) 春雨图(润春) 迎春图(迎春) 绘春 赞春 盼春(开篇点题,总领下文) 比喻、拟人 春 生机 活力 希望 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描绘了五幅春天的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而又富有变化。 2.语言朴实清新,能生动传神地表现景物的特征。 作者锤字炼句,在文中运用了不少凝练形象的字、词。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写小草青得“逼”你的眼等等,言简义丰,形象生动。而且本文句式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夹杂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在描述中运用叠词叠句,增强了表现力。 有些口语,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显得活泼、自然。此外,本文有许多精彩的比喻句、拟人句,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感情有突出作用。比喻句,如写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了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形容雨丝的细密、闪亮、绵长,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拓展迁移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面,赞美、抒写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勇前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让我们问一声自己:恰值青春年少,风光无限好的我们,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如何迎接未知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试列举计划或摘录座右铭以激励自己。 课后作业 模仿本文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段,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作者笔下春天的图画,我最喜欢的图画是春风图,喜欢的理由是: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 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出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二、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 示例:第1段写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 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同时这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启示人们要抓住这大好时光,抓住生机勃勃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人们还经常将春天比作是人的青少年时期、事物的开端或新的阶段等。 四、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