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产病证治概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胎产病证治概要 胎产的生理特点 胎产病的病理和阶段 胎产病的治疗 主要内容 一、胎产的生理特点 母畜的发情、带、胎、产、哺乳,都是脏腑经络气血生化作用的表现。孕育胎儿的器官是胞宫,气血是胎产、哺乳的物质基础,脏腑是生化气血的源泉,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一、胎产的生理特点 就脏腑而言,肾藏精,主生育,与胎产关系最为密切。胎儿的孕育和乳汁的生化都有赖于血,而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此三脏亦与胎产休戚相关。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又以冲、任二脉至关重要。冲脉为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任脉主统各阴经,为“阴脉之海”,具有任养胞胎的作用,故云“任主胞胎”。冲、任二脉又同起于胞中,因此和胎产关系密切。 二、胎产病的病理和阶段 胎产病的病理 胎产病的病理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气血失调,脏腑(特别是肝、脾、肾)功能失常,冲、任二脉受损。 二、胎产病的病理和阶段 胎产病的病理 气血失调:因母畜在胎、产、哺乳过程中,均以气血为用,易于耗血,故机体常处于血不足、气偏盛的状态 二、胎产病的病理和阶段 胎产病的病理 脏腑机能失常:对于家畜而言,脏腑机能失常主要指肝、脾、肾三脏的机能失常。肝藏血,母畜以血为本,若肝脏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失常,可导致胎产过程障碍。肾藏精,胞脉系于肾,肾虚则精亏,冲任受损,故不孕,或胎元不固,或乳汁缺少。脾主运化,为气血源泉,其运化失职,则气血虚或水湿停,故虚而不孕,或流产,或缺乳,或出现带下等证。 二、胎产病的病理和阶段 胎产病的病理 冲、任二脉受损:多由邪毒外侵,劳役过度,或饲养管理不当所致。至于其损伤,则表现为多种病证。同时,气血失调或脏腑功能失常,也常常影响冲、任二脉而引发疾病。 二、胎产病的病理和阶段 胎产病的阶段 胎产病一般包括: 妊前病证,如不孕症、带下等; 胎期病证,如胎动不安、胎气(妊娠浮肿)、产前不食、流产等; 产后病证,如胎衣不下、恶露不尽、胎风、缺乳等三部分。 三、胎产病的治疗 胎产病的治疗,尤其是对胎期和产后病证的治疗,应以调气血,健脾胃,养肝肾为基本原则。 三、胎产病的治疗 胎娠期间的病证 以养血固胎为主,调理脾胃为辅,凡大汗、峻下、滑利,以及行血、破气、耗气、散气、有毒性的药物,均应慎用或忌用。如果发生了疾患,一般应在养血安胎的基础上随证论治。 另外,妊娠期间,胎气偏旺,用药宜稍偏凉,最忌辛热燥烈,故有“胎前宜凉”之说。 三、胎产病的治疗 产后病证 有多瘀、多虚以及虚实夹杂的特点,稍用温补并注意活血祛瘀是比较恰当的,即使在毒邪充盛之下,也应注意不能轻易用霸药猛攻,而宜攻补并行。总之,治产后疾病,用药宜温通而忌寒凝,故有“产后宜温”之说。 三、胎产病的治疗 胎产疾病还需注意幼畜疾病。由于幼畜为“稚阴稚阳”之体,气形不密、卫外不固。一方面易受外感,易发时病;另一方面,脾胃功能不完善,极易因饮食不节、饮喂不洁致成内伤,发生消化不良、腹泻、肚胀之证,临床中应予注意。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祖国医学 第五节 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加减变化 方剂又称处方,俗称为汤头。方含有方法之意,剂是指调剂。方剂是在单味药治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是为了适应复杂病情和提高治疗效果,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把药物组合调剂而成。 一、组成原则 中兽医的理,法、方、药是互相衔接,一脉相承的。因此,在辨证施治过程中,治法是方剂的依据,方是从属于法的,即古人所说:“方从法立,以法统方”。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只有以治法为指导选药组方施治,才能较好地完成辨证施治全过程。 药物通过配伍组成方剂之后,不仅能使药物相互协调,加强药效;并能减少或缓和某些药物的毒性,消除不利作用;药物配合,全面兼顾,还能更好地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即“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方剂是以治法为依据,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药物配合而成。一个完整的方剂包括主、辅、佐、使四个部分。 主药:即君药。是指方剂中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麻黄;大承气汤中的大黄。一般方剂中主药为一味,药量相应较大。若主证复杂时,主药也可两味以上,如百合固金汤中的百合、生地为主药。 辅药:即臣药。指辅助主药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如补中益气汤中的党参、白术、甘草补脾益胃,协助黄芪加强补中益气作用为辅药;麻黄汤中桂枝能增强麻黄发汗解表为辅药。 佐药:在方剂中其作用有三。一是治疗兼证或次要证候的药物,如银翘散中的桔梗、牛蒡子宣肺祛痰、利咽止咳,治疗兼证为佐药;二是制约主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如四逆汤中的炙甘草,能缓和干姜、附子燥烈之性,为佐药;三是用作反佐,如在温热剂中加入少量的寒凉药,或在寒凉剂中加入少量的温热药,其作用在于消除病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