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每章节概述.pdf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乡土中国》每章节概述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代表
作。是他依据实践的经验所总结出的总体框架。该
书代表了他研究方法的转向,从微观的视角中跳出
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社会,分析社会的
整体架构,提出自己的普遍模式理论。因此,阅读
本书有点晦涩难懂,所以首先对本书脉络进行梳
理。
1《乡土本色》篇。主旨:乡土社会的本色是
土气,由此产生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模式。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直接靠农
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从人与空间的
关系上来说,世代定居,也就是不流动,是常态;
迁移,或者说是流动,是变态。从人在空间的分布
关系上来说,是孤立和隔膜,人口的流动率小,社
区间的交往也疏少。其孤立与隔膜,不是以个人为
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原因如
下:小农经营,住宅与农场不会距离过分地远;水
利等公共工程上合作的需要;安全防卫(人兽鬼)
的需要;兄弟均等继承的传统,使人口在同一个地
方一代一代地垒积起来。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成
了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一个有机的礼俗社会,存在一种有机的团结。这种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乡土中国》每章节概述
的亲密感,之于人和之于物。这个定居社会和熟人
社会,产生的生活方式,相对于流动社会和陌生人
社会(一种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起来的社会,
一种机械地团结的法理社会),无法匹配。
2《文字下乡》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悉社
会、面对面社区,在空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它是间接的说话,不
能与当时当地的时局相配合,是个不太完善的工
具。不仅文字如此,包括说话,(费孝通在文中把
语言简要地分为说话和文字),也都是不得已而采
取的工具。语言是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
上发生,群体越大,经验的交集就越有限,语言也
就越趋于简单化。
在这些共同语言之外,会因为个人间的需要,
产生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所谓切口,
在乡土社会这个亲密社群中,不仅有这种切口,还
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可用来作象征
的原料,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
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
象征体系。
3《再论文字下乡篇》。主旨:乡土社会是熟
悉社会、安定社会,在时间角度看不需要文字。
前3篇的联系: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其不
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乡土中国》每章节概述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
白,不必求助于文字。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
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遇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碍。
时间的阻碍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
隔。论及今昔之隔,一个在乡土社会中的人,所需
记忆的范围,本身很狭窄。至于世代之隔,由于乡
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人在熟人和熟地儿长
大,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
需要累积,只需要保存。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人,
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他们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的工作节奏,在这种社会里,只靠说话,而
不依赖于文字和书籍,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
的。(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的,最早的
文字是庙堂性的。)
四五六七篇,差序格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