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监概论II.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1/3/15 台北科大 技職所 曾淑惠 評鑑概論─II 歷史演進 評鑑工作的各種角色 評鑑與研究 方案評鑑 教育方案評鑑 問題討論 歷史演進 前泰勒期(1800-1930) 泰勒期(1930-1945) 成長期(1945-1957) 擴展期(1958-1972) 專業期(1973- ) 歷史演進 前泰勒期 評鑑的概念正如中國實施的文官考試制度,在西元前五世紀,Socrates及其他希臘教師已用鑑的發問技巧做為其教學方法的一部分。 在十九世紀,英國運用皇家委員會以評鑑公共服務。 1845年,美國Horace Mann依據實作測驗從事評鑑,以評估Boston 的學校是否成功的教育其學生。 1887-1898年間,Joseph Rice的研究,此一研究通常認為是美國首次實施的正式教育方案的評鑑。 1900年代早期發展的另一項評鑑途徑乃是標準化的測驗。 歷史演進 泰勒期 Tyler將評鑑界定為目標是否達成的確定。 在1942年代,Ralph Tyler在美國對中等教育所作的八年研究計畫 John Dewey及其他學者企圖協助教育,期使教育成為一種動態、革新的及自我更新的制度。 歷史演進 成長期 此一時期教育的提供、人員及設備等的擴展較大。 教育評鑑主要是地方學區的權限。 聯邦和州政府機構尚未深入參與方案的評鑑。 評鑑基金來自地方的財源、各種基金會或各種專業組織。 歷史演進 擴展期 1960年代後期-1970年代前期,熱列描述、討論和爭論有關評鑑的概念。 Cronbach(1963)的一篇文章中,他嚴厲批評評鑑的主導概念缺乏適切性和實用性,並且勸告評鑑人員避開其所喜好的事後歸因的評鑑,亦即依據實驗組與控制組參照常模測驗成績的比較的評鑑。 參議員Robert Kennedy及其在國會的同事響應此一關切的事情,修正了1965年的『初等及中等教育法案』,以包括明確的評鑑要求。 歷史演進 擴展期 Glaser(1963)、Tyler(1967),以及Popham(1971)等指出參照效標測驗為參照常模測驗的另外一種選擇途徑。 Cook(1966)要求使用系統分析途徑以評鑑各種方案。 Phi Delta Kappa設立了全國評鑑研究委員會(Stufflebeam et al.,1971)。此一委員會的結論是,教育評鑑『罹患重病』,因而要求發展評鑑的新理論和新方法。 歷史演進 專業期 教育評鑑人員在1970年代將其領域專業化所做的進步實在相當顯著。 有許多的期刊、書籍和論文專門探討評鑑,以供專業資料的交換。 許多大學已開始提供至少一個課程的評鑑方法論。 評鑑有關的研究和發展的中心設立。 Dick Johnson(1980)出版第一本評鑑人員和評鑑機構指南。 歷史演進(續) 第一代評鑑----以測驗為內容 第二代評鑑----陳述客觀事實 第三代評鑑----以判斷為取向 第四代評鑑----以協商與溝通為核心 評鑑工作的各種角色 評鑑的當事人(client) 評鑑的設計者(designer) 評鑑的協調者(coordinator) 評鑑的回答者(respondents) 評鑑的訓練者(trainer) 評鑑的研究者(researcher) 評鑑工作的各種角色(續) 評鑑的發展者(designer) 評鑑的個案工作者(caseworkers) 資訊專家(information specialists) 技術支援專家(technical support specialists) 溝通專家(communication specialists) 後設評鑑者(metaevaluator) 評鑑與研究 研究是一種科學,基礎研究用來產生新知識,應用研究則在幫助瞭解事情的現象;評鑑則是一種專業的方法論,運用工具去回答有關品質的特定問題 研究與評鑑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被研究現象的型態與詢問問題的目的 評鑑與研究 評鑑與研究的不同點(Worthen Sanders, 1987) 探詢者的動機(研究是好奇;評鑑是關切) 探詢者的自主權(研究是獨立的;評鑑代表客戶工作) 詢問的目的(研就是尋求結論;評鑑是引導決策) 詢問的嚴格性(研究較為強調對預測的控制) 評鑑與研究 評鑑與研究的不同點(續) 解釋的角色(研究用來回答〝為什麼〞的問題;評鑑用來探索〝有什麼〞問題) 被研究現象的屬性(研究產生科學知識;評鑑評估事情的價值) 被研究現象的一般性(研究的目標在透過時間將知識加以一般化,以導出可以解釋變數間關係的規則;評鑑則一次就評定一件事情的價值,陳述一件將被評定價值的工作) 方案評鑑 Evaluation is the systematic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needed to make decisions, a pr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