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及其作用【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液成分及其作用 输血科 血液的成分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合称全血。血细胞悬浮于血浆中,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 血 浆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 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血液中各种电解质的浓度,基本上代表了组织液中这些物质的浓度。 (二)血细胞 血细胞分为三类: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形态 1、红细胞 红细胞呈双面凹陷的圆盘状,直径约为7.5微米,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内没有细胞器而有大量血红蛋白。血液的颜色就是由血红蛋白决定的。血红蛋白具有与氧和二氧化碳结合的能力。 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所需要的氧,并带走组织内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红细胞计数(RBC) 男: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12-5.3×10?12/L(400万-530万个/mm3)。 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测定(Hb)?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测定(Hb)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白细胞 白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能以变形运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中。根据细胞质中是否含有特殊颗粒,可把白细胞分为粒细胞和无粒细胞。 粒细胞 粒细胞分为 1、中性粒细胞 中性杆状核 中性分叶核 2、嗜酸粒细胞 3、嗜碱粒细胞 无粒细胞 无粒细胞分为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9-10×109/L(4000- 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临床意义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4、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5、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6、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7、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3、血小板 血小板也称血栓细胞,在流动的血液中呈双面凸的圆盘状,侧面看呈梭形,直径2-4微米。 血小板的功能是参与止血与凝血。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PLT)? 100×109-300×109个/L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