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机动车机械基础教学教案.doc

发布:2018-11-06约4.29万字共10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课题 静力学基础 教学对象 汽修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第1课时 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明确力、平衡、刚体和约束等重要概念;掌握静力学四个公理及其推论所概括的力的基本性质;了解各种常见典型约束的性质,会正确表示典型约束的约束反力。 教材 分析 重点 1、力、刚体、平衡的概念 2、四个基本公理 难点 约束类型及约束反力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讲授法、分类法、提问法、比较法 教学用具 或设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力的概念 教师分析讲解: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 教师演示:以相互作用明显的,如轮滑、武术、射击等为例。 2.刚体的概念 教师分析讲解:刚体,是指在任何力的作用下都不发生变形(或者说其内任意两点间距离保持不变)的物体。 教师演示:后面将要学到的变形体。 3.平衡的概念 教师分析讲解:物体的平衡是物体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学生复习:平衡是相对的,而运动是绝对的。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 4.静力学基本公理 教师分析讲解:四个公理的内容、适用范围及推论,重点是应用。 5.约束与约束反力 教师分析讲解:四种约束的定义、简化表示、其约束反力的表示方法及一般求解方法。 学生复习:进行对比,并进一步掌握约束反力的类型判断。 6.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教师分析讲解:受力分析的定义,通过例题说明画受力图的步骤,特别是其注意事项。 学生之间相互推动感受力的概念 一、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新课。 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本节要点。 布置 作业 学习指导:(一)填空题(二)选择题3、5、6 (三)判断题(四)简答3(五)作图题1、a,c 课后 反思 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 课题 平面汇交力系 教学对象 汽修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第2课时 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了解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及平衡的几何条件,能熟练计算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掌握合力投影定理,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及平衡的解析条件。 教材 分析 重点 合力投影定理及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 难点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几何法。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用具 或设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在学习了静力学基础知识及具备了画受力图的能力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到理论力学的重要内容----平衡问题的学习上来了。当然要解决平衡问题,首先要学习各种力系的合成。我们这一章就来学习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 二、新授 1.力的合成 力的三角形法则及多边形法则。复习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2.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投影概念、正负、表达式。投影与分力的区别与联系,根据投影求力的方法。 3.合力投影定理 合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4.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平面汇交力系的解析法就是用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计算合力的大小,确定合力的方向。 5.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法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是:力系中所有各力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都等于零。其平衡方程为: 抽答:平行四边形公理 一、深入浅出的分析,讲解新课。 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本节要点。 布置 作业 学习指导:(一)填空题2、3、4(二)选择题 课后 反思 第三章 力矩与平面力偶系 课题 力矩与平面力偶系 教学对象 汽修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第3课时 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明确力矩和力偶的概念,掌握力矩计算方法、合力矩定理及力矩平衡条件,掌握力偶的等效性质,了解平面力偶系的合成方法,掌握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掌握力的平移定理。 教材 分析 重点 力矩和力偶的概念、掌握平面力偶系平衡条件及应用 难点 力矩和力偶的概念、力的平移定理。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用具 或设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授课思路 与方式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已经掌握了静力学中最基本的平衡问题,其步骤(师生可大声讲出来)。现在我们在此基础上,学习第二类平衡问题——平面力偶系的平衡。首先学习两个概念:力矩及力偶。 提问:1、生活中我们的称在称东西时,为什么我们不同的重物只需移动称托。 2、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动地球,为什么? 二、新授 1.力矩 力矩的概念和计算。包括大小、正负规定 力对点之矩称为力矩。 M(F)= 一般规定:力使物体绕矩心逆时针转动为正,反之为负。 矩心O到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d,称为力臂。单位为N.m。 练习:选1、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