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木天线设计-BD6ABP粗译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八木天线设计-BD6ABP粗译版
美国标准局技术报告688
八木天线设计
Peter P. Viezbicke
BG6ABP译
内容
1、介绍 1
2、测量方法 1
3、结果 1
3.1 反射器间距对天线增益的影响 2
3.2 不同的等长度引向器和间距对不同长度八木天线增益的影响 2
3.3 不同直径和长度的引向器对天线增益的影响 6
3.4 寄生元为最佳尺寸时横梁的尺寸对天线的影响 6
3.5 间距和分层对可实现的增益的影响 6
4、设计八木天线 16
5、结论 21
6、感谢 21
7、参考资料 21
表格和图列表
表1 六种不同的八木天线的寄生元的最佳长度 7 图1 半波对称振子和反射器在不同间距单元间距下的增益 3 图2 4.2λ长的天线的三个反射单元的安排 3 图3 4.2λ长的天线的三角形健分布的反射器的安装 4
图4 天线增益作为天线长度(引向器数)的函数在0.382λ长引向器下与不同等单元间距的关系 4
图5 天线增益作为天线长度(引向器数)的函数在0.411λ长引向器下与不同等单元间距的关系 5
图6 天线增益作为天线长度(引向器数)的函数在0.424λ长引向器下与不同等单元间距的关系 5
图7 不同长度八木天线的增益比较,以显示最大增益下的引向器最佳长度与最佳的统一引向器长度之间的关系 8
图8 1.25λ长、三单元不同长度与直径的引向器、引向器间距为0.35λ的八木天线增益 8 图9 显示单元直径-波长比与单元长度的不同关系的不同天线的设计数据 9 图10 横梁对天线单元长度的影响 10 图11 层叠型八木天线阵间距与增益的函数关系 11
图12 用两副上下间距为1.6λ的层叠组合组成的天线阵的水平距离与增益的函数关系 11 图13 对称振子与反射器间距为0.2λ的方向图 12 图14 三单元、0.4λ天线的方向图 12 图15 五单元、0.8λ天线的方向图 12 图16 六单元、1.2λ天线的方向图 13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十二单元、2.2λ天线的方向图 14 十七单元、3.2λ天线的方向图 14 十五单元、4.2λ天线的方向图 15 例1中计算各单元长度时设计曲线的使用 18 例2中计算各单元长度时设计曲线的使用 20
八木天线设计
此报告使用建模的技巧,给出不同长度八木天线的最佳设计方案。为了便于设计天线的实际长度――从0.2λ到4.2λ长――频率范围适用于HF、VHF和UHF――这些资料都以图形数据的形式给出。我们也研究过在不同天线参数对可实现的增益的影响,其结果也在本文中给出。最后,为获得更高增益的两副或更多天线的层叠结合天线阵的辅助数据我们也在本文中给出。
关键字:天线、引向器、驱动单元、增益、方向图、反射器、八木天线。
1 介绍
八木-宇田天线[1](通常称为八木天线)是H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