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土壤学第五章总结.doc

发布:2017-08-14约2.1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第一节 土壤空气及其更新 1.土壤空气中的CO2的质量分数》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质量分数《大气 3.土壤空气的水汽的质量分数》多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有时有少量还原性气体 5.土壤空气成分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土壤空气如何更新? 整体交换 气体扩散 土壤热性质及土壤热量平衡 一、土壤的热量来源 太阳的辐射能 生物热 地球内热 二、土壤的热性质 1.土壤热容量 1)定义: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当温度增或减1℃时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用焦耳数表示。 土壤水的热容量最大。通过调控土壤水分状况可以调节土壤热状况。 土壤热容量主要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和容重 3)容积热容量 =重量热容量 ×土壤容重 随着含水量和容重的增加,热容量增加 土壤热容量愈大,则土温升高或降低愈慢,反之则愈快。 砂土热容量大还是粘土热容量? 砂土含水量一般比粘土小,而空气含量较高,所以其热容量一般较低。 入冬前小麦灌水可防冻,春天灌返青水不宜过早 土壤导热率 定义:指厚度为1cm,两端温度相差1℃时,每秒钟通过1cm2土壤断面的焦耳数。 导热性:土壤传导热量的特性称土壤导热性 土壤导热性的大小用导热率衡量 土壤导热率取决于土壤孔隙和含水量 湿土与干土相比哪个导热快? 湿土 那种的土壤的昼夜温差小? 粘土 为什么导热性好的湿润土壤昼夜温差较小 导热性好的湿润表土层白天吸收的热量传导到下层,使表层温度不易升高 夜间下层温度又向上层传递以补充上层热量的散失,使表层温度下降也不至于过低, 土壤热扩散率 定义:在标准状态下,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度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平方厘米土壤断面的热量,使单位体积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在一定的热量供给下,能使土壤温度升高的快慢和难易则取决于其热扩散率。 干土升温快?还是湿地升温快? 干土空气多,热扩散率大,所以升温快,湿地含水量高,热扩散率低,所以升温相对慢 土壤温度变化取决于那种土壤热量特性?而土壤温度上升快慢取决于那种土壤热量特性? 前者取决于土壤热容量和土壤导热率 后者取决于土壤热扩散率 土 壤 温 度 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 纬度,纬度影响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强度 坡向,北半球南坡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坡度,随着坡度增加,接受太阳辐射增加 土壤因素,土壤结构、质地、松紧度、颜色、湿度、地表状态及土壤水汽含量等 。 地面覆盖,地面覆盖后既减少吸热,也减少散热。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土壤水、气、热是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 土壤水和空气 土壤水和空气共存于土壤孔隙,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消长的数量关系。 土壤含水量达到全容水量时,其大小孔隙往往充满水,造成土壤的通气状况不良。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其大多数大孔隙充满了空气。 当土壤含水量进一步降低,有许多毛管孔隙也为空气充满。这时容易造成土壤水的供应不良,形成植物的旱害。 土壤水和土壤温度 湿土温度上升慢,下降也慢温不同土层深度的温度梯度也比较小;原因呢? 前者因热扩散率小 后者因土壤热容量大,导热率高 土壤热量对土壤水、气的影响 当土温较高时,土壤的蒸发量也较大,土壤易于失水干燥,易于通气。 土壤不同层次中的温度梯度还可引起土壤水分的运动,即从热处向冷处的运动;特别是土壤冻结时可导致上层滞水,促使土壤过湿和通气不良。 土壤温热状况的调节措施 升温措施 1)增施农家肥料 能疏松土壤,增加孔隙度,降低容积热容量和导热率。有机肥在分解时放出的热量,对土壤增温有一定作用。 2)田面覆盖 能降低土面蒸发。 3)排水除湿 积水多时土性阴冷,不发苗。通过排水能降低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有利于田面增温。水稻田主要通过对水层厚度的调节来控制土壤温度的。 4)中耕松土 “锄头底下有水又有火”这条农谚说明了中耕不仅可以保墒,也能增温。中耕后地表疏松,水分减少,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均降低,升温快,土温高。 降温措施 1)灌 水 田间灌溉补充水分,增加土壤热容量、导热率及土面蒸发量,可改善田间小气候,达到降低土温的目的。 2)覆盖遮荫 利用草帘、秸杆、遮阳网等覆盖田面或架空遮挡太阳幅射,能有效地降低土温,但不宜大面积应用。 保温措施 1)灌 水 农田冬灌,早春寒潮来临前给秧田灌深水,增大土壤热容量,能稳温防冻。 2)施保温肥, 培土冬苫 越冬前给作物施用土杂肥,培土冬苫,保苗安全越冬。 3)其它措施 营造防风林带,设置屏障,熏烟盖草等均可起到保温防冻的作用。? 讨论: 1、在沙漠地带,为什么有“朝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气候? 沙漠地带主要为砂土,砂土孔隙度大,含水量少故土壤热容量小,导热率低,昼夜温差大,而热扩散率高,所以升温较快 粘土为什么叫“冷性土”?砂土为什么叫“暖性土”? 升温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