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2).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恳令》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恳令》 “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4、原因(不需要记) 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②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③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①历朝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经济政策。 ②统治者实施专卖制度。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重税。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重农(不需要记): 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西汉:“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本人及子孙“不得仕宦为吏” ;“重租税以困辱之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二十二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 ──《明史·舆服志》 “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1、含义:海禁政策是指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倭奴拥众而来,动以千万计;非能自至也,由内地奸人接济之也。济以米、水,然后敢久延;济以货物,然后敢贸易;济以向导,然后敢深入。海洋之有接济,犹北陲之有奸细也;奸细除而后北虏可驱,接济严而后倭夷可靖。所以稽察之者,其在沿海寨司之官乎。 ——《皇明经世文编》 禁民下海。时福建濒塘海居民,私载海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明太宗实录》(永乐) * *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知道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一、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封建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最早提出 商鞅变法首倡 “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5.表现 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实录》(雍正) 积极作用(不需要记):封建社会的前期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经济的 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封建社会的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6.评价: 二、 海禁政策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2、原因: ①直接原因:明初,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危及明朝统治。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 3、概况 ①明:明太祖下令海禁,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 严加禁阻,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朝贡贸易体制) ②清:清初颁布“海禁令”、“迁海令”,不许不许片甲出海;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并规定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对外国人在华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