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docx
第1章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1章第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内容涉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种群增长模型,以及探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外部因素,如出生率、死亡率、移民、食物资源、环境因素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种群的基本特征,对种群数量的变化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并评价种群数量变化的复杂性。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生态学基本概念、种群特征及其数量变化的基本知识,理解了种群动态的初步概念。
2.学生对生物学现象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他们的学习风格偏向于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喜欢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活动来深入理解生物学概念。
3.在学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时,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对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解、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态问题。此外,对于模型构建和数学表达式的理解也可能是一部分学生的难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达成教学目标并适应学习者特点,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1.讲授法结合讨论法,通过讲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探讨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外部因素;2.案例研究,选取具体生态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项目导向学习,分组进行实验活动,如模拟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教学活动包括: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生态角色,体验种群数量变化的过程;2.实验操作,进行种群增长模型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3.互动游戏,设计相关生态学游戏,提高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认识。
教学媒体使用方面,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设备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互动与学习兴趣。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
总用时:45分钟
1.导入环节(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关于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数量波动的纪录片,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野兔数量的变化?”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
-回顾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可能因素。
-详细讲解种群增长模型,如“J”型曲线和“S”型曲线,阐述其背后的生态学原理。
-强调教学重点:出生率、死亡率、移民、食物资源、环境因素等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涉及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应用和分析。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答案和思考过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疑惑。
4.课堂提问与互动(10分钟)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如:“在野兔数量波动的例子中,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强调理解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创新互动环节:让学生扮演生态学家,针对某一具体生态案例,分析并提出种群数量变化的解决方案。
5.实践探究(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如通过调整食物资源、生存空间等因素,观察并记录种群数量变化。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6.总结与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课堂要点,强调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提出拓展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态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强调数据分析、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等核心素养在生态学学习中的应用。
7.课堂反馈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小论文,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阅读生态学相关书籍,如《生态学原理》(OdumE.P.和BarrettG.W.著)、《生态学:概念与理论》(MichaelL.Cain等著),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更多理论知识。
-阅读有关实际生态案例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