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安全控制要点方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基坑开挖与支撑 1. 土方开挖应遵循“分段分层、分块开挖、先中间后两边、随挖随撑、限时完成”的原则,以缩短开挖时间,减少累积变形为主要控制目标。另外为防止基坑土体纵向滑移,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坡度,采取有针对性的降水措施,紧贴基坑四周设置挡水墙,防止积水向坑内渗透。 (2)暴雨来临之前所有边坡应铺设塑料膜防止暴雨冲刷,同时在坡脚设置大功率水泵抽水,防止坡脚浸水。 (3)基坑需要停工较长时间,应在平台、基坑边和坡脚设置排水明沟和积水坑,并派专人抽水值班,必要时对基坑边坡面进行喷射素砼保护。 (4)坡顶严禁堆积荷载,坡顶不允许设置便道。 纵向土体坡度过陡,下雨后易发生纵向土体滑移 3.加快施工进度,降低无支撑暴露时间是控制基坑变形,保障基坑安全最重要的环节。解决上撑不及时的问题,从技术方案上可尽量选择钢筋混凝土支撑方式,特别是第一道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撑有很多优势。解决上撑不及时的问题,从施工组织上关键在于编制好施工程序和操作细则,做到有条不紊,分工明确、落实岗位、责任到人。施工准备要有超前的意识“做一、备二、想三”(根据能力、环境、天气),事前要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方案的技术交底,只有施工人员都明白了做什么,怎么做,为何要这样做,才能真正“快”起来。 4.及时上撑不仅对控制基坑变形有利,也对防止围护结构接缝漏水又很大帮助。有施工单位反映,在基坑开挖中,地连墙接缝已经进行了旋喷处理,但仍然会漏水,后来分析原因,问题原来出在支撑环节上。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做不到随挖随撑,围护结构就有可能出现较大变形,地连墙与加固接缝的旋喷桩之间即产生了渗漏通道,造成地墙接缝渗漏。 5.基坑施工期间,要及时对支撑施加预应力,及时并有效地施加预应力是控制基坑变形的重要环节。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加深,应做好支撑预应力的复加工作。 6.基坑开挖期间需加强对支撑的观察,钢支撑失稳前一般有拱起侧弯或下沉的先兆,如发现失稳迹象应迅速采取加固或补撑措施。 钢支撑背后空隙大,与地连墙不密贴 钢支撑施工要点 ·钢管或型钢组件制作 ·水平腰梁要连续 ·斜撑要考虑水平剪力 ·设置端头板 ·施加预应力 ·大跨度时设置临时立柱 ·防坠落措施 ·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 五、回筑要快 基坑开挖结束并不意味着土体变形的结束,在基坑开挖结束后,垫层和底板的迅速施工将对基坑坑底土体的隆起起到极大的限制作用,有助于围护结构以及周围建筑物变形的控制。深基坑开挖到底,进行垫层、底板施工前,一般为风险最高阶段,此阶段必须调集全部力量,昼夜施工。 垫层应分块进行控制施工,不可为图方便,扩大单次混凝土浇筑范围。端头井面积较大,垫层可分为几块,结构施工段的垫层也可分成几小段,200平方米以上的基底不能置留一天以上。施工期间如果恰逢雨季,垫层可挖一块浇筑一块,底板混凝土应在垫层完工后7天内浇筑。为加快施工进度,垫层混凝土可适当掺入早强剂或适当提高混凝土标号。要使全体施工管理人员形成“浇筑垫层和底板要抢,回筑速度关系基坑安全”的风险意识,自觉地去“快干”,这是深基坑施工的管理重点之一。 六、充分重视监控量测工作 深基坑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告诉我们,理论、经验和监测相结合是指导深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的正确途径。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提供动态信息反馈来指导施工全过程,并可通过监测数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所以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监测工作极其重要。深基坑监测点布置必须满足对深基坑整体情况的反映,且有代表性。在实际开挖中以计算量为控制目标,一旦突破,及时报警, 分析原因,及时制定措施方案。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支撑轴力、围护结构的位移及沉降变形、地表沉降、管线的位移及沉降、周边构建物的位移及沉降、地下水位变化等。在基坑开挖施工中,当一些监控数据接近或超过警戒值时,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就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施工步骤,采取相应对策,以达到有效控制基坑变形,确保基坑施工安全的目的。 七、抢险措施 深基坑施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深基坑施工的特点,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工种、工序,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做到有所防备,有所准备。有所准备不仅要有应急预案,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