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安全和临床输血.ppt
每单位全血含颗粒白细胞0.5X109采血和保存后部分会失活输注入体内后最多升高粒细胞计数几百/ul结论:输新鲜全血不能有效提高病人的颗粒白细胞计数颗粒白细胞凝血因子凝血因子活性每毫升血浆1IU每单位全血含100-120IU在全血保存中部分活性丧失输入一单位全血约可升高活性0.03-0.04IU/ml结论:不可能通过输新鲜全血纠正病人因凝血因子活性低引起的凝血障碍新鲜的程度和获得新鲜血的可能性01传播输血相关传染病危险梅毒嗜白细胞输血相关病毒CMVHTLV等02白细胞免疫反应03新鲜全血的不利因素输血中的白细胞免疫反应含白细胞(淋巴细胞)对病人不利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输入白细胞和恶性肿瘤的关系输血使恶性肿瘤复发率升高白细胞可能是促进肿瘤生长的因素输入白细胞和细菌感染并发症的关系手术后感染发生率和输异体血有关27%(异体血):12%(同基因血)和输血量有关先进国家5-1%伴有凝血功能障碍适应症部分婴幼儿患者大量失血伴有严重肝功能障碍WHO教材:针对不能制备血液成分的发展中国家1234全血输注21是否应该通过输血补充和维持血容量是否应该通过输血补充血浆蛋白维持胶体渗透压急性失血时的血容量和胶体渗透压问题急性失血时的输血15-20%血容量失血 输液20-50%血容量失血 输红细胞+输液50%血容量失血 输红细胞+输液辅以部分全血,白蛋白(血浆)输注卫生部“规范”:30%血容量失血病毒在人群中的阳性率献血者病毒阳性率及其和普通人群的差异病毒的感染力病毒感染的临床后果人群免疫水平病毒感染后窗口期的长短血液筛检水平和可靠性临床用血和自身输血血制品输注形式和一次输注量血液制品的种类和特点决定输血传播病毒危险性的相关因素献血者来自普通人群和病毒阳性者参加献血的机率相关HBV威胁输血安全的主要病毒HTLV-I/II我国尚未进行常规检测病毒在人群中的阳性率献血者病毒阳性率及其
和人群阳性率的差异献血者病毒阳性率的意义阳性率和漏检率的关系献血者和人群病毒阳性率的差异的意义反映了献血体制的实质和含金量HIV强感染力百万分子一毫升就可导致感染HBV强感染力HCV需一定量病毒才会导致感染病毒的感染力主要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受血者感染后产生病理和临床后果病毒威胁输血安全的决定因素HGVTTVSEN-V输血相关非甲-戊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后果人群免疫水平免疫水平是决定感染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CMV人群高阳性率献血者高感染率人群免疫水平高临床输血相关安全问题一般患者按常规易感患者需要输CMV(-)血液抗-HIV1/222天抗-HCV72天HBsAg约50天常规血液检测的窗口期输血传播病毒的原因分析
(每千万检测合格的血液,美国)HIV病毒感染过程和窗口期HCV病毒感染过程和窗口期HBV病毒感染过程和窗口期检测的技术和试剂血液检测的质量管理人员试剂操作常规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估新技术新试剂的应用血液检测水平2IVIG发生传播HCV的严重问题1IMIG良好的安全记录血液制品输注的形式和一次使用量01凝血因子制品高危制品02红细胞较安全制品03白蛋白其他经病毒灭活处理的制品安全制品04白细胞〉Cryo〉血浆〉血小板〉红细胞临床血液成分制品的安全性血液制品的种类和特点3241目前输血已非常安全继续努力可以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性离绝对安全还有一定距离由于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特点和严重后果,尽管发生很少,但需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输血病毒安全性现状美国临床用血的危险几率输血相关病毒危险几率(每百万单位血液)估计漏检数(单位)范围(单位)危险几率HIV2.030.36–4.951:493,000HTLV1.560.50–3.901:641,000HCV9.703.47–36.111:103,000HBV15.836.82–31.971:63,000输血危险几率和日常生活事故几率比较WHO重点工作
WHO总干事在执委会上提出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