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docx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经济发展特点,了解该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和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关注区域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以及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工业、生活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包括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概念、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等重要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2.直观演示法:运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风貌、城市景观、工农业生产等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现象。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如某一城市的工业发展模式、某一景区的旅游开发经验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区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繁华城市景观和美丽自然风光的视频,如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等。
2.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美丽的地方都位于我国的哪个地区?你们对这个地区还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江海交汇之地(10分钟)
-地理位置和范围
-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哪个部位,濒临哪些海洋。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从交通、对外联系、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
-各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
-江海交汇之地,水运便利。长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便利的内河航运,同时该地区又通过海洋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连,有利于发展江海联运,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利于对外交往和贸易。
2.鱼米之乡(15分钟)
-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该地区的地形特点。
-总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
-气候: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讲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河流:强调长江和众多河流对该地区的重要性,长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同时也塑造了肥沃的平原。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总结:地势平坦,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