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pdf
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
【浏览字体:大中小】2012-07-16来源:《教育决策咨询》
●突破学习时段限制,突破传统专业限制
●累积所学成果学分,实现不同类型转换
●秉承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建设学分银行
●把学习成才之路铺在每个学习者的脚下
【摘要】终身学习体系的指向,对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制度
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建立“学分银行”等不同类型学习成
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制度,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
建议:一是对通过非学历和无一定形式教育的学习成果实行登记和认
证制度,有步骤地科学开展对通过各种不同类型教育学习成果的认
证、积累和合理的转换工作;二是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
估与转换制度工作,把提高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三是建立和完善与
“学分银行”相配套的人才选拔制度。
一、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等教育管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一)终身学习体系使传统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
终身学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以及在终身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各种
实践活动,使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量精英,而在于能够为广大
社会成员包括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终身发展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
自身才能的学习机会和途径。终身学习的体系,是在对社会各种教育
资源进行整合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系统,能够适应
广大社会成员对学习的多种选择和要求,方便其在一生中的任何时
间、任何阶段进行学习。终身学习体系的指向,对传统的教育管理体
系、制度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如何将继续教育与学习者的初始学校教育相衔接。终身学习理
念最根本的启示在于,人在整个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从学校教育中获
得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以及各种技能和能力等都要在社会实
践中通过不断的继续学习才能获得。与传统的学校教育不同,继续学
习不仅要适应不同类型学习者(有初中后、高中后、大学后以及在初
中、高中阶段和高等学校中途辍学的学习者;也包括从事职业和工作
岗位的不同以及年龄、个人志趣爱好的不同等等)的要求,在学习的
类别、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非常多样化,而且要关注他们中的部
分人在回归学校教育时,继续学习的成果如何计入学校教育的学分等
等。
2.如何认证非学历、非正规的学习成果。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下,
学习和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在不同的场合中进行,包括学历
教育、正规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特别是大部分继
续学习和培训是通过非学历乃至非正规学习方式进行的,这就需要建
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在传统的教育体系和制度中,
重学历教育,对非学历教育重视不够;重文凭,对技能和实践能力重
视不够。相应地,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中,对学习者在学历
教育、正规教育中的学习成果有一套相对比较规范的评估、认证和激
励的机制和体系;而对非正规、非学历教育的各种进修、培训包括自
学和通过实践学习提高的成果,则还没有建立或完善认证、评估、转
换和激励的体系和制度。这种状况不利于广大学习者适应社会和自身
发展对终身学习的需求。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如何沟通。传统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特别
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缺乏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机制,学生入学后
往往被锁定在政府和学校预先设计的教育分类框架内,学习者对学习
内容、形式、时间以及自己的发展方向很少甚至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综上所述,在终身学习背景下,迫切需要突破传统教育在教育体
系、制度和培养模式上的局限,对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取得的学习成果
逐步建立认证、评估、积累和相互转换的管理制度。
(二)建立“学分银行”及相关制度的探索和实践
“学分银行”就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动下,在不同类型教育间
(包括不同形式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无一定形式的教育与学习活
动)以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型的学习制度和教
育管理制度。所谓“学分银行”(schoolcreditbank),实质上就
是一种模拟或者是借鉴银行的某些功能特点,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通
过学分进行认证、积累、转换的一个形象化的表述。这种管理模式不
仅使学生能够突破学习时段的限制,储存也就是累积所学成果的学
分,而且能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将通过不同学习途径取得的学习成
果与相关的学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专家评估,实现学分在不同类型
教育之间的相互转换。较早提出“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