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新课标(2014秋)整理版.pdf
2019-7-31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10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
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意识,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团结协作
的精神。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
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
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维恩图形卡纸、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引入(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校举办了秋季运动会,下面,
让我们一起来重温秋季运动会的盛况吧)。(课件播放)
2.请参加跳绳和跳远的同学举手,上台来并按要求排好队。(现
在请参加跳绳和跳远的同学举手,请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在黄色的皮筋
里,参加跳远的同学站在黑色的皮筋里。然后把姓名卡片贴在统计表
里。)
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
才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
2019-7-31
让学生自由提出想到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
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不同处,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检查独学情况并让小
组之间互评打分)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
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到结果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同学们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
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现在请看小组合作的要求。)(课件播放小组合
作学习的要求)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让小组之间互评打分)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
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
交集。
(3)学案自学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有,小组合作解
决。如果没有,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3.对比分析,介绍维恩图。
(1)对比、分析,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强,而且画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图形
来表示。上面的几幅图中,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预设情况(学生自由说明)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
2019-7-31
集合;把参加跳远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集合。(板书课题:集合)同时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出示并齐读)
(2)介绍用维恩图来表示集合
师:先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和跳远比赛的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在了椭
圆内,很直观。回忆一下,刚才请参加跳绳比赛的和跳远比赛的同学,
按要求站的时候,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学生自由回答)
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这样的方法,直观地把集合中的具体事
物表示出来。(教具出示并同步在黑板将姓名卡片放在相应的椭圆内)
师:这个图表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请学生边展示边说明)
(3)介绍用维恩图表示集合的运算。
提问:利用这个图怎样才能让他们直观地看出“参加这项比赛的
人员情况”呢?
通过教具展示。左右两个图部分重叠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姓名
出现两次的学生是这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可以用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
示它们的交集。
提问: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两项都参加的学生;既参加跳远比赛又参加跳绳比赛的学
生。
提问:整个图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参加这两项的学生;参加跳远比赛或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
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认识。
(1)尝试独立解决。(提出要求:先独立再交流。)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小组展示汇报)
2019-7-31
(3)比较辨析,体会基本方法。“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
就是用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