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福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需求福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然而,我国农业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农业依旧属于高风险的弱质产业。由于我国地理面积广阔,自然灾害频发,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的风险因素,不确定的农业风险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选择政策性农业保险则能够有效降低农业风险,增加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农业的发展特征,系统阐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希望能够提高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农业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需求福利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模式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不确定风险,这些不确定风险的存在很大程度了危及到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保险需求成为农业保险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农业保险需求不足,这和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存在着必然联系,这也成为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对农业保险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就主要分析下我国农业需求、福利以及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预算约束一般要最大化政策支持的社会福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福利与农民的保险需求有着密切联系。农业保险补贴的额度与补贴后的福利都直接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发生必然联系。而我国现阶段的农业保险需求明显不足,具体分析主要有一下原因:
首先,对于农业保险费率的规定比较高,这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明显不符,很多农民承受不起高额的保险费。对于保险费率的规定,高成灾率以及农业风险较为复杂的地区,如西北一带,山西、陕西等地的保险费率通常比一般地区高;其次,农业保险的险种设置不科学,不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户的有效需求,较为单一的险种设置使得农民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降低;再次,有部分农户抱有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农业保险可买可不买,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极为淡薄;最后,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不高,即使购买了农业保险,农民对这种补偿收入的预期也非常小。这些因素使得农业的保险需求不强。
二、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的主要因素
1.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我国农业发展中缺少完善的财政补贴政策与补贴机制,目前采用的财政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财政补贴模式、区域性补贴政策以及差异性补贴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不利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费的构成部分由中央、省、市和县四级财政共同出资,对于财力欠缺的地、县要负担这部分保费有些难度,所以,不少实力不充足的地区不愿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此外,贫困的农户也没有承担保费的能力,缺少投保扶持机制使得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发展缺少合力。
2.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
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许多地方缺少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长效机制。自从我国选取部分省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政府开始对参保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然而,这种补贴政策的实施给地方的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而中央的扶持政策并不明朗,灾难性补贴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并没有形成,当发生自然灾害,地方财政却不能够妥善处理,出现赔付不起的窘境,这也严重影响了农户参保的热情与积极性。
3.财政补贴落实不到位也影响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持续发展
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财政收入也是相差悬殊,尤其是农业县,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使得财政补贴很难落实到位。尽管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有利于国家和农民的好事,但是要真正的落实到位,就需要做好相关的资金配套项目,如果地、县级财政没有能力支撑,最终会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因此,受到财政力量的制约,很多基层政府没有将财政补贴落实到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前进步伐。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
1.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更进一步明确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目标,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政策支持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对此,中央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补贴的预算力度,扩大补贴的比例,根据实际需要构建具有区域性、独特性的保费补贴模式,如要加大林业保险、经济作物保险和渔业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此外,要建立保费扶持机制,对贫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