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意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意识
四川省双流县黄龙溪学校 陈丽萍
关键词:课程改革 历史课堂教学 新意识
内容摘要: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一线历史教师逐渐成长起来,形成了自己对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新认识。我认为:对自己要有“源泉”意识;对学生要有主体意识;对课堂要有延伸意识;对教科书要有活用意识。
正文: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一线的历史教师经历了一个破旧立新的学习过程。通过各种培训、教研、阅读等活动,不断学习课改的理论知识,反思教学实践,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很多教师成长起来,形成了自己对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的认识。作为这一改革浪潮中的一员,我认为,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新意识。
教师自身的“源泉”意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自己的课堂有创新有活力,必须随时有“活水”注入自己的头???。那么,需要哪些“活水”呢?
首先,是观念的“活水”:破除封闭性,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化的历史教育观。这对相对闭塞的农村中学教师和一部分已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老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但是要与时俱进,没有观念上的改变,就很难有实践上的突破与创新。在农村中学战斗了十几年的我对此感受颇深。从最初的迷茫到走近新课改再到走进新课堂,这是一个充满了痛苦挣扎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这种超越又犹如破茧成蝶,当我们从思想上也从行动上努力“走”出来时,豁然发现原来历史学习也可以是快乐的。
其次,是学科知识的“活水”:深化专业基础知识,求广求博,提高知识的广度信度和高度。历史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这一点。同时,新课改下的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包括知识和教学方法。而且,我们面对的是能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的学生。所以,我们应该吐故纳新,开拓视野,丰富历史底蕴,以适应当前历史教学的智能结构要求。马卡连柯说:“学生可能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再次,是实际操作层面的“活水”: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实践上的飞跃。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是新课改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历史教学的改革趋势之一就是“注重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来改进课间教学,提高教学效率”①。而教学方法的改进则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除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即思维的积极性。于是,我的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讲到底,如《宋代的社会生活》(川教版)我带领孩子们在网络教室和图书馆查找资料,指导他们编排历史短剧,演员表演投入,观众观看仔细因为他们要“鸡蛋里挑骨头”,找出表演中不符合史实的地方,整个活动每一个学生都成了演员,成为课堂的主人。
理论上的充实、历史底蕴的丰富、实践上的飞跃,这些“活水”让历史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发展自己。
第二、对学生要有“主体”意识。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教师放手学生而退出课堂,或者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智力技能的培养与思想情感的激发,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佳历史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注意其感受能力与感受欲望,在情感与意境的最佳组合情境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②这种最高境界的实现,需要我们在实践的点滴中逐步积累。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估计到知识的积累程度;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形成最优化方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如利用学生自己制作的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一次培训中,学习到《民族的脊梁》(川教版)一课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可以很简单地三五句话讲完,一两分钟勾书就可以完成,但是课改浪潮下,老师不仅让学生查找这些典型人物的资料,而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了解谈对这些人物的认识,然后把学习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小到自己班级,大到整个社会。所有的感受都是学生亲自参与学习体验到的,教师没有一句灌输的言语,她成功地完成了一堂教学的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第三、对课堂要有延伸意识。
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其开放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历史教学不应该以死亡的知识或纯粹的知识破坏学生吸收营养的‘胃’,而要既从历史中又要从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感”。③作为历史教师,对课堂的延伸意识,不仅是教学的内容,还有课堂教学的形式。
首先,延伸教学的内容。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学习历史是为了正确认识现在,把握未来。而且,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增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④这一基础理念。所以,新教材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