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在机理及提升路径.pdf
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在机理及提升路径
摘要: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可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来提高。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面临基础设施不完善、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数字化素养较
低以及人居环境整治碎片化等问题。文章从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提升
农民数字素养以及人居环境整治整体化等四个方面入手,持续推动数字技术赋能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进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村人居环境;内在机理;提升路径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已成为乡村治理的一项重
要内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重要举措。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
动实施以来,全国各部门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的
面貌不断转变,农村环境面貌和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
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升了广大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但
仍存在治理整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数字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的问题,
严重影响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数字化乡村建设逐步深入发展,我国乡村治理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互联网
+垃圾分类、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环境监测等模式逐步出现。2021年
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方案(2021-2025年)》指出,“推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这表
明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的重
要手段。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如何借助“互联网+”、数字技
术、云计算等新型数字化手段,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成为
当前政策界和学术界都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数字技术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内在机理
数字技术赋能治理是指依托信息技术或数字平台来扩展传统治理渠道或改
变传统治理方式,以实现治理能力的提升。当前,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正逐步深
入社会并慢慢普及,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帮助
解决传统人居环境整治面临的问题,提高治理效率,更快速地匹配资源,推动农
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其内在机理如下:
首先,大数据提高了监测生态环境的时效性,根据数据的更新,环保部门可
以及时采取措施,阻止污染事件的产生及蔓延。其次,环境信息的发布和分享将
不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化,村民可以借助媒体在社交平台表达环境诉求,
降低参与环境治理的成本。最后,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数字化治理平台,改善组织
结构,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环境治理整体水平。如图1所示。
(一)数字技术赋能监测生态环境污染
政府借助数字技术创建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对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监控,
帮助有效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通过生态环境监测平台,获取相关数据并
进行分析,精准观察环境的变化,快速找到污染源,并及时采取措施。如远程监
测田地的秸秆火情,通过北斗卫星系统寻找污染源以及监控污染物的收集和运输。
环保部门通过分析实时数据、历史数据以及污染数据等相关数据,精准推测出该
区域的空气质量,为区域间大气污染的科学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改善生态环境。
(二)数字技术赋能降低村民参与成本
政府运用数字技术,建立数据共享中心,为村民参与环境治理提供平台,村
民也从被动的参与者变成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的合作伙伴。借助手机终端等形式,
数字化技术改变以往传统的知识传播途径,提高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借助互
联网的信息传播,不同年龄阶段的村民会有不同程度的环保认知,帮助增强环保
意识,有助于公众有效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例如,村民可以利用移动终端
APP、小程序等应用,通过拍照的方式,及时将生活垃圾处理的问题上传至平台,
以较低的成本参与环境治理。
(三)数字技术赋能优化环境治理流程
数字技术将促进现代化环境治理组织形式的转变,由垂直型转变为扁平化的
组织。由于数字化治理要求数据的收集和传输具有时效性,治理机构的建立将趋
于平行化和分散化,减少管理层级、简化职能部门和机构。政府部门等治理主体
借助数字技术,优化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流程,在数据的流转共享下,实
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和行动协同,提高环境治理效率,提升环境治理能
力。政府部门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在环境治理平台数据资源的
基础上,推动全省各环境保护部门的数据相通和业务互联,促进集约化工作方式
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