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与开发复习提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土地整理与开发主要复习内容
考试范围:前七章内容+项目预算+三次课堂作业。
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计算,论述。
1、简述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的概念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运用工程建设措施,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行综合整治、开发,对配置不当、利用不合理,以及分散、闲置、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实施深度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未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与经营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简述3S技术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课本P54——P56)
(1)RS技术
在土地整理领域,利用RS 技术不仅能采集地物要素的平面位置信息,而且能获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如利用航天RS 技术获取区域土地的宏观信息,为进行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进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选址等提供基础资料;利用航空RS技术,不仅能获得区域土地的宏观信息,而且能获得微域土地的详细信息,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等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
(2)GIS技术
土地整理涉及的大量空间信息处理,可以利用强大的空间信息分析和管理能力的GIS来实施。根据RS资料和非RS资料,利用ARC Info、MapInfo等GIS软件,建立土地整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在土地整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能很方便地实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图件制作和成果输出等。
(3)GPS技术
GPS主要用于土地整理中的定位。其流程如下:
a、选点。GPS测量站应选择在较开阔的地方,而且要避免多路径效应,即反射波对直接波的破坏性干涉而引起的站星距离误差的影响。GPS测站不宜设置在具有强反射的地面和具有电磁波强辐射源的环境。
b、网形设计和时段安排。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方法,将欲观测的土地整理区控制点连同必要的已知的三角点和水准点构成GPS卫星定位网。网形设计的一方面要顾及各GPS测站的精度均匀,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构造一些区域性的子环路和全局性的网环路,以利于探测和剔除GPS数据粗差,进行数据质量控制。
c、外业数据采集。每时段观测中各台仪器应基本保证同步观测,各时段安排根据总体网形结构要求而定,但应照顾上下时段的衔接以节省人力和物力。
d、外业检核。GPS数据采集后,采用随机软件进行基线计算。外业检核分为同步环检核和异步环检核。根据土地整理的具体要求,确定某一容差,当环路闭合差大于该容差时,则环路中某条或多条基线可能存在粗差,借助其他异步环可对粗差进行定位,然而对有粗差的基线重新结算。如解算无效,则该基线需要重测。
(4)3S技术合成
a、GIS和GPS结合。利用GIS中的电子地图和GPS接收机的实时差分定位技术,组成GIS+GPS的各种电子系统,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其陆地用途,主要包括地球物理资源勘测、工程测量、规划控制等。
b、GIS和RS结合。对于各种GIS系统,RS是重要的信息源和数据更新的重要手段,同时GIS可以提供RS图形处理所需的一些辅助数据,以提高RS图像的信息量和分辨率,从而提高RS图像处理和解译的精度。
c、3S技术的整体结合。集RS、GIS和GPS技术的功能于一体,构成高度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GIS,是空间信息实时采集、处理、更新及动态地理过程的现势性分析与提供决策辅助信息的有力手段。
3、简述土地整理潜力的概念、内容。
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田、地、水、路、林、村的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增加的各项用地面积。
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只是农用地整理潜力;而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包括农用地整理潜力、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废弃地复垦潜力和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一)农用地整理潜力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整理农村用地结构,如归并零星地块、平整土地,农村道路、渠道等综合治理、中低产农用地的综合改造及集中村庄及乡村企业用地、搬迁和内部改造,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等。
调查和评价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是调查与评价在城镇规划区域内,对经过长期历史变迁形成的城镇土地利用布局,按城镇发展的规律和新时期城镇发展而要求进行调整和改造可增加的建设用地面积。
(四)未利用地开发潜力
4、简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潜力的基本程序。
(1)准备工作:成立工作小组;落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