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味道
缙云县实验中学新碧校区 魏 琼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学生能从美食本身的味道体会生活真谛,从平常的素材中去咀嚼生活的滋味。
2、用感受表现细部,用故事深化味道。
教学设计:
课前:欣赏《菜板上的创意》一组图画
导入
刚刚欣赏的这组图片叫《菜板上的创意》,一提到菜板,大家就会想到美食。当然每种美食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聊一聊美食的味道。
推荐美食——从美食本身出发
要求:你推荐的美食最好能让大家垂涎欲滴。
1、学生发言,教师总结。(从预设到生成)
总结:走进一种美食,可以有这么多的角度,可以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还可以摹其状。
2、出示两位学生的初作,结合已学的角度进行修改。
出示:生1:我最喜欢吃色、香、味俱全,十分吸引人的西红柿炒蛋。
生2:我爱吃缙云烧饼,那种滋味让我铭记在心,久久不能忘怀。
(生发言,提意见,进行修改)
教师总结:看来大家还有提升的空间,我们可以把它写的再细致一点、再具体一点。
跟着名家学写“美食”——从人的感受出发
(PPT显示:余华描写其一岁零四、五个月大的儿子漏漏喝可乐时的情景)
他先是慢慢地喝,接着越来越快,喝完后他将奶瓶放在那张小桌子上,身体在小桌子后面坐了下来,他有些发呆地看着我,显然可乐所含的气体在捣乱了,使他的胃里出现了十分古怪的感受。接着他打了一个嗝,一股气体从他嘴里涌出,他被自己的嗝弄得目瞪口呆。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睁圆了眼睛惊奇地看着我,然后脑袋一抖,又打了一个嗝。他更加惊奇了,开始伸手去摸自己的胸口,这一次他的胸口也跟着一抖,他打出了第三个嗝。他开始慌张起来,他可能觉得自己的嘴像是枪口一样,嗝从里面出来时,就像是子弹从那地方射出去。他站起来,仿佛要逃离这个地方,仿佛嗝就是从这地方钻出来的,可是等他走到一旁后,又是脑袋一抖,打出了第四个嗝。他发现嗝在紧追着他,他开始害怕了,嘴巴出现了哭泣前的扭动。
这段文字中,余华一共写了几次打嗝?每一次打嗝余华都是如何刻画的?
引导学生分析
总结:余华这段文字紧紧抓住儿子喝可乐的感受,什么滋味都不写,就写打嗝,把打嗝的细微反应定格下来,然后放大放大。
(出示PPT)
在川端康成做我导师的五、六年时间里,我学会了如何去表现细部,而且是用一种感受的方式去表现。感受,这非常重要,这样的方式会使细部异常丰厚。
——余 华
总结:通过揣摩别人的感受,并将这些感受放大细化,就可以将可乐写的这么妙趣横生。看来,描写美味,不仅可以从美食本身出发,也可以写人的感受。那如果我们写自己的感受是否更加真切呢?
练笔一:
从黑板上这些角度中任选一个或几个,然后抓特点细化入味。可以写你现在的美食,当然,如果你不喜欢了,也可以换一种美食。(播放音乐)
学生作品展示,老师点评。
跟着名篇学美食——从背后的故事出发
同学们刚刚说的这些美食,给老师很多启发。有的是从美食本身出发,有的是从人的感受出发,写味道还有别的方法吗?
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家常》选段。
师:这段视频对我们写美食有什么启发?写美食还可以有哪些角度?
生……
师:我们从视频发现,“味道”它还可以写故事,写经历,写感悟。
练笔二:
在原有基础上加工,写一写你的美食“背后的故事”。具体要求:要写故事,深化入情。
(播放‘思念’音乐)
学生交流展示。
总结:我很感叹同学们能在美食的背后去咀嚼,去回想美食的味道,然后去体悟生活的真谛。写作也是如此,从平常的素材中去咀嚼生活的滋味,这样的文字就能写出一种独特的味道。我们今天的写作,从一道道美食形成一段段文字,写作就是一种味道。老师希望我们以后再吃美食时,不仅能带上口,还能带上心,用心去回味,必定能品尝到美食不一样的味道。
板书:
教后反思:
可以以一种“美食“为主线,结合美食本身、人物感受、背后故事三个角度使“味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化学生对美食味道的认知,对写作味道的感悟。
喝可乐的例子虽然是细化人物感受写儿子喝可乐的反应,但学生写作实际中仍无法操作,可以让学生模仿《拳打镇关西》里的相关精彩片段。
把学生作品展示出来,使分目标更加明确,更加连贯。
模仿范文写作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最直接、有效的写作。作文指导课可在必要时出示范文,可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也易于理解。
基于以上反思,我认为有必要对《味道》进行第2课时的讲解,主题定为“跟着范文写味道”,与前面的“跟着名家学美食”“跟着名篇学美食”形成系统。
味道
第2课时
课前准备:范文《留在心底的温暖》《点点滴滴都是爱》《忘不了外婆的槐花糕》
教学流程:以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