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docx
高三年级2024-2025学年度模拟考试(一)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15题,共计45分。)
1.观察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A.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
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
D.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在同一时代,四川、湖南和河南地区都出土了青铜器,说明这些地方的文明成就存在相似之处,因此位于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南和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之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A项正确;各地之间可能存在文化交流,“独立发展”的说法不够准确,排除B项,“交流十分频繁”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中原与巴蜀之间不必经过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A项。
2.春秋中期以后,晋国新兴贵族势力将兼并旧贵族得来的土地由邑改为县,并逐渐将其纳入国家直接管理之下。据此可知,当时()
A.郡县制得到普遍推广B.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强化
C.家国同构的模式形成D.传统政治秩序遭受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中期以后,县被纳入国家直接管理之下,冲击了贵族世袭特权,说明传统政治秩序遭受破坏,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设县的信息,没有涉及设郡的内容,而且郡县制广泛推广是秦统一后,排除A项;春秋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B项;家国同构源于“家天下”观念,“家国同构”模式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两税法实施以前,中国的人口高峰从西汉时的6000万上升到盛唐时的约7400万;两税法实施后,北宋时的人口已上升到1亿多。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增加了政府收入B.减弱了人身依附关系
C.加强了中央集权D.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至宋朝(中国)。据题干“两税法实施以前,中国的人口高峰从西汉时的6000万上升到盛唐时的约7400万;两税法实施后,北宋时的人口已上升到1亿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实施后,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使得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B项正确;题干中的人口增长情况并不能直接说明政府收入增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加强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施实际上减轻了对人民的控制,因为减少了人丁税,减弱了人身依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但是在划分平原地区的郡之间或是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时,也适当以“犬牙相制”的原则取代“山川形便”。与此目的相一致的是()
A.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C.三省六部制D.二府三司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在划分平原地区的郡之间或是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时,也适当以犬牙相制”的原则取代“山川形便”可知,这是这种地方划分方法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在设立初期,继承了两汉时期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两者在目的上一致,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均为中央官制,都有利于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与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D项。故选B项。
下面为晚清时期中国茶叶出口量和内销量占总量的变化示意图,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中国茶叶生产仍然缺乏竞争力B.中国茶叶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
C.中国茶叶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D.中国在外贸中的优势越来越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中国茶叶出口量占比不断增加,内销量占比不断下降,说明茶叶与世界市场联系加强,B项正确;中国茶叶出口量不断增加,不能体现生产缺乏竞争,排除A;C项中大幅度提高的说法错误,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茶叶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排除;D项中的优势越来越大的说法错误,图中没有中国茶叶生产和其他国家茶叶生产的比较,无法体现中国在外贸中的优势越来越大,排除D。6.辛亥革命时期,国内外同情、拥护、支持、参加推翻清朝统治斗争的中华儿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