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第三章 社区环境与健康.pptx
z??社区环境与健康第三章
z目录环境概述01社会相关因素与健康02
z学习目标掌握环境的概念与分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熟悉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了解社会环境与健康的关系;能够运用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引导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z情景导入1952年12月5日至9日,英国伦敦地区被浓雾覆盖,大气呈逆温状态,气温为-3~4℃,空气静止,5天内浓雾持续不散。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不断增高,烟尘浓度最高达到4.46mg/m2,为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的最高浓度达到1.34mg/m2,为平时的6倍。对这一异常情况首先发生反应的是一群准备在交易会上展出的得奖牛。它们表现为呼吸困难、舌头吐露,其中1头牛当即死去,12头牛奄奄一息,还有160头牛需要治疗。与此同时,数千名市民出现胸闷、咳嗽、咽痛、呕吐等症状,以出现这些症状为主的死亡人数骤增。
z情景导入12月7日至13日,伦敦的死亡人数骤增,达4703人,与1947—1957年同期相比增加2851人。在之后的1周内,伦敦的死亡人数为3138人,仍较平时成倍增加。在此后的2个月内,陆续有8.000多人死亡。对当时的数据进行重新分析的结果表明,这次事件造成的超额死亡人数达12000多人,高于以前的估计。这就是当时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学习任务:(1)讨论造成这次烟雾事件的主要原因。(2)试述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应采取的措施。
z第一节环境概述01
环境(environment)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z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与此同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因此,环境保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一员,护士有必要掌握与环境和健康相关的知识,充分利用环境中对人群健康有利的因素,消除和改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促进人群健康,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在工作中更好地承担维护人群健康的责任。第一节环境概述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对支持人类生命、生存及其活动十分重要。人与环境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机体的新陈代谢上,即机体与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转移,使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z第一节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一、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机体从空气、水、食物中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通过一系列体内过程合成细胞和组织的各种成分,并释放热量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同时,机体还进行分解代谢,将代谢产物经各种途径排泄到外环境,如空气、水和土壤中,这些代谢产物被生态系统的其他生物作为营养成分吸收利用,从而形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z第一节环境概述
环境是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之一,被护理学家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Nightingale)认为环境是“影响生命和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能够延缓或加速疾病和死亡的过程”;美国护理学家韩德森(Henderson)认为环境是“影响机体生命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护理理论家罗伊(Roy)把环境定义为“围绕和影响个人或集体行为与发展的所有外在因素的总和”。可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机体内部因素和外界条件的总和。环境因素能对人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人也可以影响环境,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z第一节环境概述
z(二)环境的分类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空间,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1.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1)生理环境。为了维持生理平衡状态,人体内的各个系统,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持续不断地相互作用,并与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2)心理环境。通常情况下,患病会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同时,某些心理因素,如急性或慢性应激事件也是许多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的致病和诱发因素,可导致人体某些器官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此外,心理因素对患者所患疾病的病程和预后、配合治疗的程度和疗效以及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一节环境概述
z2.外环境外环境是指对生物体有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的外环境,是环绕于人类周围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场所相距较近、关系最密切的各种自然条件和人工条件,有人工环境特征。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场所相距较远,由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大自然环境。第一节环境概述
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