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北地区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1-2-6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解读:本课标隶属于主题一“生活的时空”中的专题二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课标中“不同地区”:在第五单元基础上,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为基本格局,在四大地理区域内,选择既能体现区域总体格局又能反映各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特色。
课程标准: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行为动词“描述”、 “比较”和“运用”,属于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中的了解和理解层面。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第六单元中选择各具特色的地形,各具特色的区域。在学习西北地区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区域特色,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掌握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各不相同,为学习西北地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西北地区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一个重要地理分区,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运用了丝路明珠(沙漠、盆地),草原风情(高原)和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来进行学习。这充分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更能充分实现课标行为动词“描述”和“比较”。而无论是哪一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了人地关系及整体论的思想。
2.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西北地区地形主要以盆地和高原为主,距海较远加上山脉阻挡,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自东向西减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这里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地势平坦、草原广布,有历史悠久的畜牧业,还有发达的绿洲农业,最大的城市乌鲁木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极富特色的民族文化。“丝路明珠”是通过了解新疆人民发挥创造性,开挖利用坎儿井,从而获得宝贵水源发展了独特的绿洲农业,创造了人间奇迹。让学生体会到人类能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做到因地制宜,与环境和谐共处。“草原风情”是让学生根据图文资料描述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的位置,说明内蒙古草原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通过内蒙古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活动等,解析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是让学生围绕着西部地区重要城市乌鲁木齐展开,突出其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而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3.教材结构体系、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丝路明珠
教学目标
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新疆绿洲地区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说明绿洲农业
3.通过对地图、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学习,学会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4.通过探究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
5.通过学习认识到水是生命的源泉,树立珍惜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意识
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重点:新疆地区的绿洲农业。难点:坎儿井的原理、构造、作用。
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有关新疆的图片、丝绸之路的视频,思考并回答人们怎样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提供便利,并感悟新疆的自然环境。 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新疆的自然环境特点。 让学生直观体验新疆干旱、炎热的自然环境特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读图分析:
新疆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学生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和喀什的气温与降水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新疆的气候特点及其与所处的位置及地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从海陆位置、地形等方面分析新疆的气候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能、分析概括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体现了教学目标的1和3)
问题探究:
新疆的绿洲农业。(这是此课的重点) 1.展开想象:
观看绿洲农业视频、瓜果的图片,分析:新疆气候干旱当地人民是如何发展绿洲农业的?又是怎样解决农业生产中水的问题?
2、走进坎儿井:(这是此课的难点)
观看坎儿井的图片,播放坎儿井录像和剖面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坎儿井的原理、构造及其优点。
3、谁与争锋:
针对近年来坎儿井逐渐变少,河道萎缩,水资源不断短缺,供水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问题,让学生献计献策。
1.出示图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各类资源,分析坎儿井的原理、构造及其优点.
3.点评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积极引导学生要树立环保意识。 1.让学生感受新疆绿洲农业的繁荣景象,学会体验美,欣赏美。
2.层层设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分析能力。
3.体会人类利用智慧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4.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树立起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体现了教学目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