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海绵型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2016年.pptx

发布:2018-08-23约5.39千字共1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 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什么是海绵城市? 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 三、怎样建设海绵城市? 四、海绵城市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什么是海绵城市? “三个自然”;一、什么是海绵城市? 绿色城市+蓝色城市;灰色城市;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国家战略决策;国家战略决策;国家战略决策;全球气候变化 城市雨岛效应明显 不透水面积增加 城市内涝频发 传统城市建设重经济社会功能,轻生态服务功能(重社会,轻生态);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年最大1d、3d雨量全国增减不明显,但极值有所增加 北方均值明显减小 南方极值明显加大,均值略升,Cv略减 西部均值、极值明显加大,Cv略减;二、为什么要建海绵城市?;日本气象厅全国1460个雨量观测站的每小时降雨量资料(1976-2007);日本气象厅全国1460个雨量观测站的每小时降雨量资料(1976-2007);日本气象厅全国1460个雨量观测站的每小时降雨量资料(1976-2007);横滨市中央(心)气象站每20分钟降雨量40年(1955年---1994年)比较; 观测事实表明,在市区及城市下风方的地区有降水量增多的现象。根据上海汛期(5~9月)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最大降水量中心位于市区,向外逐渐减小,市中心的降水比郊区多约60mm。其他城市也观察到相同的结果。;北京城区年雨量大于郊区雨量, 增雨系数(城区/郊区)为1.04 城区汛期(6~9月)雨量占年雨量比例增幅为3.35% , 郊区汛期雨量占年雨量比例增加,城市化使汛期雨量增加明显;气象部门对暴雨强度的划分标准(mm):;10. 关中城市群; 城市群的发展在带来经济社会群聚红利的同时,也造成城市透水面积增加,水循环过程畸变和区域性气候演变,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各类水问题日益凸显。; 城市雨岛效应和下垫面产汇流过程畸变导致内涝现象频发。 2007-2015年,全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北京、广州、济南等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内涝。 ;建设部对351个城市的内涝情况调研显示:;1961-2013年中国区域性降水事件频次变化;内涝灾害最大积水深度超过50cm的城市占74.6%,积水深度超过15cm的超过90% 积水时间超过半小时的城市占78.9%,其中有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甚至扩大到干旱少雨的西安、沈阳等西部和北部城市。;天然植被覆盖状况 40%蒸散发,25%浅层入渗,25%深层入渗,10%地表径流;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二:城市雨岛效应;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三: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四: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之五: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 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偏重于经济和社会功能,强调“坚固耐用、经济美观”,对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功能的考虑不足,特别是对城市化的水文效应认识不足,造成一系列水、生态、环境问题。 例如: 对马路和停车场等采用硬化方式,避免雨天带来的泥泞问题; 对城市河道采用渠化方式,人为增加排水流速,缩减河道断面,节省两岸土地; 对城市河湖进行围填侵占,增加建设用地等……;武汉1991年南湖、东湖等水域; 为了增加城市空间,过去30多年里,数千公里的城市河道被人为变成了垂直驳岸,原有的缓坡生态系统被彻底摧毁。有些河道甚至被加上了的顶盖,从视觉上完全消失。;三、怎样建设海绵城市?;(一)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探索;1.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 (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2. 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SUDS) 3. 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 4. 日本城市泄洪系统和雨水地下储存系统;LID融合了经济、环境、发展等元素,是一种基于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其目的是维持区域天然状态下的水文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分布式措施创造与天然状态下功能相当的水文和土地景观,减轻城市化地区水文过程畸变带来的 社会及生态环境负效应。 LID 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 马里兰州普润斯●乔治县提出, 用于城市暴雨最优化管理实践 (Best Managements Practices);最大程度地降低雨洪径流对城市的影响。其技术主要包括减少城市的不透水性面积、保护天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天然的排泄河道、减少排泄管道的应用等。 通过一系列的截流、滞流等径流调控措施使得径流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区域,消减其集中性,维持天然状态下径流的汇流时间,并对排泄量进行调控。 实施有效的公众培训,鼓励土地拥有者利用污染控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