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带状疱疹诊疗方案.doc

发布:2019-07-03约3.1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2017版)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erpes varicella zoster virus,VZV)所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肝胆火盛及脾湿郁久,外感毒邪而发。 为了规范科室的诊疗行为,提高本病的诊治疗效,本方案在2012年基础上结合目前临床实际制定的优化方案,适用于中医诊断为“蛇串疮”,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的患者。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二)证候诊断 1.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2.脾虚湿蕴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3.气滞血瘀证:患处皮损透发不明显,但患处皮肤痛如针刺,或隐痛绵绵,动则加重,或痛如水烫火燎,不能触摸,同时可伴有心烦,夜寐不安,纳差,舌质暗,边有瘀斑,苔白,脉细涩。也见于后遗神经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 4.气虚血瘀证:疱疹消退后留下色素沉着或疮痕,疼痛持续存在,呈隐痛、窜痛或偶有刺痛,拒按,入夜加重,伴有神疲乏力,肢体倦怠,头晕目眩,动则汗出,夜寐不安,舌暗苔白,脉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经郁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炒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20g、板蓝根15g、生甘草6g、泽泻10g、延胡索20g、车前子15g、柴胡10g、当归15g。 中成药:板蓝根颗粒(国药准字、蒲地蓝消炎胶囊(、清热解毒软胶囊(等。 2.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20g、厚朴15g、苍术15、炒苡仁20g、陈皮12g、茯苓20g、板蓝根15g、延胡索20g、车前子15g、泽泻10g、生甘草6g 以上二型加减:随证加减。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解余毒。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当归20g、鸡血藤20g、鬼箭羽15g、红花10g、桃仁10g、延胡索20g、川楝子15g、木香10g、陈皮12g、丝瓜络15g、忍冬藤15g、蜈蚣1条。 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国药准字、独一味胶囊(国药准字 4.气虚血瘀证 治法: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15g、当归15g、赤白芍10g、地龙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乳香10g、没药10g、甘草6g。 (二)中药注射液 可用血栓通注射液(国药准字:、喜炎平注射液(国药准字:江苏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疏血通注射液(国药准字:;丹参注射液(国药准字:。 (三)外治法 1.清创: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2.中药湿敷:中药煎水湿敷皮损局部,具体如下: (1)对于红斑、水疱、渗出皮疹者,治以清热解毒,渗湿止痛,方用二妙散加减。方剂如下:苍术20g,黄柏15g,白芷20g 紫花地丁20g 五倍子20g 蒲公英20g 枯矾20g 紫草30g 大青叶20g 冰片后下5g 大黄20g。 (2)水疱干枯或无皮疹,疼痛明显者,治以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之功,方用七厘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乳香20g 没药20g 丹参20g 蜈蚣1条 紫草20g 延胡索20g 马齿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