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代数和说课稿.pdf

发布:2024-12-26约1.42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代数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代数和》。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

学案的编写及意图、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阐述我的对本节课的设计意

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成都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数学导学案》七年级上册第

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9课时《代数和》。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它是在引

入了负数,学习了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

本节之后又将学习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所以此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

识运用来看,代数和在接下来的去括号(如-2(-2x-1)括号中的多项式被看成

了代数和的形式)、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解不等式和整式的

运算中都要用。由此看来,代数和深入到数学学习的边边角角中,千万不能小觑

他。也因此,我们的《数学导学案》在第9课时增添了这一节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七年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2、我校学生的学情

(1)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熟练

的掌握了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加减法计算。

(2)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虽然学生才进入初中学习,活动经验尚浅,但是,

前面的《丰富的图形世界》和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学习中,已经经历了一些探

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3)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我校学生进入七年级以来,一直采用“DJP”教学模

式。经过专门的小组培训和一个月的学习训练,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自学,阅读,动

手,讲解和评价能力,并能在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交流、上台讲解和评价。

因此,本节可采用导读式的自主学习模式完成。

三、目标分析

1、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上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三维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定义。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

(3)应用: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思考中历经符号变化的过程。

(2)进一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认识到一切加减法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

算。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自主学习概念和运用中体验成果的快乐。

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将代数和化简成省略括号和括号前的“+”号形式。

教学难点:对“代数和”定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确定依据]:通过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学生就能够又快又准的进行

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确定依据]:在小学,学生对“+,-”的认识是运算符号,两数相“+”为

和,两数相“-”为差。进入初中,引入了负数,学生对一个题中的“+,-”的认识

发生了混淆,混淆不清性质符号和运算符号。且小学六年对“-”就是差的认识根

深蒂固,一时之间很难理解“-2-1”是两数之和。这是一种数学观念的转变,所

以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学案的编写及设计意图

[学习课题]第9课时代数和(导读式)

[学习目的]1、了解代数和的意义。

2、能将代数和化简成省略括号和括号前的“+”号形式。

3、会用两种读法读代数和。

4、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学习重点]将代数和化简成省略括号和括号前的“+”号形式。

[学习难点]对“代数和”定义的理解。

[候课朗读]请大家朗读P“有理数加法法则”和P“有理数减法法则”。

5562

[学习过程]

(一)、学习准备

计算:

1

(1)-2-1(2)-7.6-2.8(3)(-)-(-1)

3

同学们在做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时,是否感觉到符号问题复杂,是否希望能

找到一个解决符号问题的有效办法呢?其实老师和你们有同样的感觉,但老师早

就作了研究,现在老师就教你一种简化处理符号的方法吧。下面就请同学们学习

“代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