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要点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经过:里坊、街巷、邻里单位、综合居住区
扩大街坊:随着城市道路网格的扩大和改造,破坏了构成街坊的规划结构形式,产生了扩大街坊。所谓扩大街坊,就是将几个街坊合在一起规划兴建,也就是将一个街坊扩大几倍。
邻里单位: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C.A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城市道路不得穿越邻里单位,以保证幼儿上学的安全;邻里单位内设有小学,并以此来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邻里单位内还设有商店、公共活动中心等。
第二章
居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居住区基本要素构成:物质要素(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精神因素(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居住区按规模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居住区(3W~5W)、居住小区(1W~1W5)、居住组团(1Q~3Q)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居住区用地包括:①住宅用地;②公建用地;③道路用地;④公共绿地。其他用地包括: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用地等。
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①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服务半径(800~1000m);②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③居民行政管理体制;④住宅层数。
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原则“以人为核心”,达到“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设计要点:整体性;生态型;经济型;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分析图:基地现状及区位分析图、基地地形分析图、规划设计分析图;规划编制方案图: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工程规划设计图:竖向规划设计图、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或模型:全区鸟瞰或轴测图、主要结晶立面图、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节点平、立、透视图;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规划设计说明、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章
居住区规划结构基本形式:①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②以居住组团;③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①片块式;②轴线式;③向心式;④围合式;⑤集约式;⑥隐喻式;⑦综合式。
居住区道路的功能:①通行的功能;②埋设管道,组织地面排水的功能;③创造城市景观的功能。
道路系统规划布置要求:①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满足各种交通运输要求;利于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利于工程设施布置。②满足安全与防护要求:保证行人、行车的安全;要与抗震防灾规划结合。③满足经济和节约用地的要求:合理选择道路线路和路基断面;适应地形布置道路;利用现有线路设施。
道路网布置的基本形式:贯通式、环通式、尽端式此外还有混合式和自由式。
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人车混流、人车分流。
道路分级布置:①居住区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车行道一般需要9米;②居住小区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0~14米,车行道宽度一般为5~8米;③居住组团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一般在8~10米之间,车行道要求为5~7米;④宅间小路。路幅宽度不一会小于2.5米,连接高层住宅时其宽度不宜小于3.5米。
静态交通布置:包括停车设施、广场、回车场、交通岛。
空间环境的4大要求:协调中创造特色;整体中突出中心;连续中构通交往;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住宅群体构成的美学要素:
①形态要素:点、线、面;②视觉要素:建筑及各构成物的体量、尺度、色彩、肌理等;③关系要素:建筑及各构成物布置的位置、方向、间距等。
住宅群体空间组合的基本原型,及优缺点是什么?①行列式:日照通风条件较优越,利于管线敷设和工业化施工;但形式简单,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交通;②周边式:具有内向集中空间,便于绿化、利于邻里交往、节约用地、防风防寒;但东西向比例较大、转角单元空间较差有漩涡风、噪声及干扰较大、对地形的适应性差等;③点群式: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可利用边角余地,缺点是外墙面积大太阳辐射热较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较差。院落式:有利于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提高容积率布局具有设施共享、可识别性和领域感强等,但东西两侧转角部分容易产生阴影遮蔽;混合式:空间丰富,适应性广;自由式:适用于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段因地就势。
日照间距: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住宅侧面间距:①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②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线干扰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宅旁绿地分为:近宅空间、庭院空间、余留空间。
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