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解析版).docx

发布:2024-10-04约1.07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本课重点

理解万里长城、故宫、京剧等文化遗产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本课难点

理解科学传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利与弊

一、单选题

1.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有一项或几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遴选的六大标准。以下世界文化遗产符合第五项标准“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的是

A.兵马俑 B.皖南古村落 C.戈雷岛 D.佛罗伦萨历史中心

【答案】B

【详解】皖南古村落是传统的人类居住地,巧夺天工的村落水系和明清古民居都是人类居住地和使用地的范例,故B正确;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戈雷岛是欧洲人在西非最早开拓的殖民点之一,不符合“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排除AC;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建于公元前的佛罗伦萨历史区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杰作,是6个世纪不断发展创造的成果,不符合“在不可逆转的变化影响下容易变得易于损坏”,排除D。

2.在故宫的所有殿宇里,要数太和殿建筑等级最高。1945年,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太和殿广场举行,这是侵华日军16场投降仪式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下列关于太和殿的相应描述正确的是

A.为了显得殿面宽阔使用了减柱法 B.殿后有故宫最大的御路石

C.前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D.采用了最尊贵的屋顶形式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和殿采用了最尊贵的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顶,故D正确;保和殿为了显得殿面宽阔使用了减柱法,故A错误;保和殿后有故宫最大的御路石,故B错误;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故C错误。

3.下列图片是我国现存的明清主要民居类型,这些民居都

A.展现人类居住形式从村落、集镇到城市的历程

B.体现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C.遵循了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D.受自然环境、经济、战争和历史文化综合影响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民居类型各具特点,体现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多样性,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建筑大都遵循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和自然的统一、和谐,因此我国古代建筑思想又具有统一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特点,未体现“人类居住形式从村落、集镇到城市的历程”,排除A项;材料中的一些民居类型体现了礼仪制度,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民居类型受自然环境、经济、战争和历史文化综合影响,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4.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大量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

A.文物管理薄弱 B.建筑材料有缺陷

C.工业化城市化浪潮 D.地震的破坏

【答案】C

【详解】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对布达拉宫的影响,故C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有文物管理薄弱、建筑材料有缺陷和地震的破坏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说明二战后

A.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

C.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D.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答案】B

【详解】二战后,埃及等新兴国家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同时使用英语或法语,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重视发扬儒家文化,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说明二战后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B项正确;“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说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C项错误;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

6.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①保护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多样性②将文化遗产与经济效益捆绑在一起

③与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背道而驰④提升了公众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率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