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手综合征(SHS)课件课件.ppt
肩-手综合征
(Shoulder-handSyndrome,SHS)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疾病名称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I(complexregionalpainsyndrometypeI,CRPSI)----反射性交感神经萎缩症(国际疼痛研究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PainIASP)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
(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syndrome,RSDS)Steinbrocker综合征----1947年Steinbrocker首先报道肩-手综合征冠—肩胛综合征、神经血管反射综合征、心肌梗死后手指硬化综合征。灼性神经痛(causalgia)----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ⅡSudeck’s萎缩(创伤后萎缩)概述是一种以感觉、自主神经、运动和营养改变为特征的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疼痛、水肿、痛觉过敏、体温变化或异常出汗、运动功能异常和自主神经改变等。王磊,彭金林,孙予祥等.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在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康复中的应用进展.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24(5)549-552.常发生于以下疾病及发生率心肌梗死后20%颈椎病或预椎关节退行性变后20%创伤后10%偏瘫后60%其他19%病因不明25%概述肩手综合征(shouderhandsyndrome,SHS)是一种以手肿痛和肢体运动障碍以及肩部疼痛性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上肢发病率为下肢的1.5倍左肩和手发病较右肩和手或双侧肩和手发病者稍多见。流行病学脑卒中后CRPSI的发病率国外约1.5%~61%,国内12%~74.1%男女均可患病,女性稍多于男性,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5岁~78岁,90%病人的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患病后(1~3)个月内发生为多,最早可在发病后的第3天,也可在患病后6个月出现症状。姜道新,马得旅,王楠等.肩手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47-49.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认为系一种继发性病变,与神经反射性血管运动障碍有关,偏瘫后肩-手综合征的可能机制交感神经功能障碍--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学说,周围性损伤----偏瘫后“肩-手泵”机制受损神经源性炎症--腕关节屈曲机制王晓艳,张通.脑卒中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研究现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1):934-935.吴圣婕,雷迈,谭威,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及诊疗进展.广西医学.2015,37(7):953-955.时建卫,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7,5(28):3-4.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一,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以交感神经激惹为主,则临床主要表现为烧灼性神经痛;以肢体静脉淤血为主,则组织肿胀较为突出,肢体可有明显的营养障碍。病程可分为三期: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无异常。X线平片通常显示节段性骨质缺乏,典型者可见四肢长骨和手足短骨斑片状脱钙和软组织水肿。高分辨力X线片还可显示骨膜下吸收、条纹形成、骨膜下洞孔和隧道形成。CT和MRI检查似乎价值不大或无诊断意义。辅助检查核素三时相骨扫描(triplephasebonescanning,TPBS)静脉注射核素(通常为99mTc-MDP)5s、1~5min和3~4h后,分别观察血流显像(灌注相)、血池显像(血池相)、延迟显影(延迟相)的改变,可见受累部位摄取核素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其诊断敏感性为60%,特异性为80%,优于X线检查,适用于早期局限型RSDS或X线检查阴性者。辅助检查卒中偏瘫早期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患者三相骨扫描均存在偏瘫侧腕及手部各关节的放射性浓聚,早期相和延迟相没有明显不同,三相均可用于该病的辅助诊断。李放,刘兴党,陆志辉等.卒中偏瘫早期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患者的三相骨扫描半定量研究.中华核医学杂志.2010,30(4):242-245.诊断诊断严格依赖临床表现,Genant等提出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6项:①肢体疼痛和触痛②软组织肿胀③运动功能降低④营养性皮肤改变⑤血管运动不稳定⑥斑片状骨质疏松诊断困难者可采用神经封闭术作试验性诊断。治疗目前临床上针对SHS的治疗方案并无统一的标准,早发现、早治疗。治疗目标为尽快减轻水肿,进而治疗疼痛和僵硬。吴圣婕,雷迈,谭威,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及诊疗进展.广西医学.2015,37(7):953-955.治疗无创性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