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
2019届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2.古代典籍《尚书》记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经,法律规定)”。《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A.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B.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D.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3.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
A.以打破地域隔绝来划分行政区域B.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C.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4.《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这说明,明朝内阁
①其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②强化了中央集权
③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
A.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B.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6.明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甲,十甲为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清代她丁制度推行后,雍正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
7.康熙六十一年,帝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该措施成为常例。说明
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B.对外贸易注重满足民生需求
C.重农抑商政策根深蒂固D.清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8.据南宋高斯得撰《宁国府劝农文》描述:“及来浙间,见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发,地力有余,深耕熟犁,壤细如面,故其种人土,坚致而不疏,苗既茂矣。”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农业耕作技术发达B.粮食产量迅速提高
C.经济中心地位稳定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9.汉代规定:“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四民”中商人被排在最末位。到清朝,有些地区“商贾居首,次者务农,再次者行伍,最下者读书”。商人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清代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C.清代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D.“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
10.宋朝时期,本来衣食国家、与市场联系有限的士卒、宗教人士、官吏、皇室成员等
人也积极介入商业,使宋代从事市场交换活动的人群变得复杂起来了,真可谓“全民经商”。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B.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C.重农抑商政策的放宽D.社会上层可倚权获利
11.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从政杂谈》中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来向民众表达自己对于摆脱贫困的决心。下列主张与习近平的观点一致的是
A.“治大国如烹小鲜”B.“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D.“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12.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