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实验三_酵母RNA的提取及含量测定.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2013年 4 月 1 日
姓名 刘壮 班级 2011级2班 学号 201100140081 同组者: 刘志献
科目 生化实验 题目 酵母RNA的提取及含量的测定
酵母RNA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稀碱法提取RNA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测量核酸浓度不同方法的原理;
熟悉和掌握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含量原理和操作方法;
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RNA提取原理:
由于RNA的来源和种类很多,因而提取制备方法也很各异。一般有苯酚法、去污剂法和盐酸胍法。其中苯酚法又是实验是最常用的。组织匀浆用苯酚处理并离心后,RNA即溶于上层被酚饱和的水相中,DNA和蛋白质则留在酚层中。向水层加入乙醇后,RNA即以白色絮状沉淀析出,此法能较好的除去DNA和蛋白质。上述方法提取的RNA具有生物活性。工业上常用稀碱法和浓盐法提取RNA,用这两种方法所提取的核酸均为变性的RNA,主要用作制备核苷酸的原料,其工艺比较简单。浓盐法使用10%左右氯化钠溶液,90℃提取3-4h,迅速冷却,提取液经离心后, 上清液用乙醇沉淀RNA。稀碱法使用稀碱使酵母细胞裂解,然后用酸中和,除去蛋白质和菌体后的上清液用乙醇沉淀RNA或调pH2.5利用等电点沉淀。 酵母含RNA达2.67-10.0%,而DNA含量仅为0.03-0.516%,为此,提取RNA多以酵母为原料。
2、测定RNA含量的方法:
(1)紫外吸收法原理:核酸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在波长260纳米处有最大吸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光吸收值与浓度成正比(0—50微克/毫升),符合朗伯-比尔定律。优点样品用量少,不用显色,测完后样品可以继续使用。
(2)地衣酚显色法:核酸与浓盐酸共热,放生降解,生成糠醛,后者与地衣酚反应,在三价铁离子或二价铜离子作用下,生成鲜绿色的复合物,670纳米处有最大吸收,且光吸收值与浓度成正比,符合朗伯-比尔定律。缺点反应特异性差,易受干扰。
(3)定磷法:在酸性环境中,定磷试剂中的钼酸铵以钼酸形式与样品中无机磷酸生成磷钼酸,当有还原剂存在时,磷钼酸立即被还原生成蓝色的还原产物--钼蓝,其最大吸收在660纳米处,当无机磷含量在每毫升1-25微克范围内,光吸收与含磷量成正比。测量样品核酸的总磷量,需先将它用硫酸或高氯酸消化成无机磷再行测定。总磷量减去未消化样品中测得的无机磷量,即得核酸含磷量,由此可计算出核酸含量。优点测量准确,缺点操作繁琐。
3、紫外吸收法测定RNA含量:
核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中的嘌呤、嘧啶碱基具有共轭双健系统(-C=C一C=C-),能够强烈吸收250-280nm 波长的紫外光。核酸(DNA,RNA)的最大紫外吸收值在260nm 处。遵照Lambert-Beer 定律,可以从紫外光吸收值的变化来测定核酸物质的含量。在不同pH 溶液中嘌呤、嘧啶碱基互变异构的情况不同,紫外吸收光也随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它们的摩尔消光系数也随之不同。所以,在测定核酸物质时均应在固定的pH溶液中进行。
核酸的摩尔消光系数(或吸收系数),通常以ε(ρ)来表示,即每升含有一摩尔核酸磷的溶液在260nm 波长处的消光值(即光密度,或称为光吸收)。核酸的摩尔消光系数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依赖于材料的前处理、溶液的pH 和离子强度发生变化。RNA 溶液(pH = 7.0)的ε(ρ)= 7 700-7 800,RNA 的含磷量为9.5%,含1μg /mL RNA 溶液的光密度为0.022-0.024。因此,测定未知浓度的DNA(RNA)溶液的光密度OD260nm,即可计算测出其中核酸的含量。该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如核酸3μg/mL 的含量即可测出。对于含有微量蛋白质和核苷酸等吸收紫外光物质的核酸样品,测定误差较小。
蛋白质由于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因此也能吸收紫外光。通常蛋白质的吸收高峰在280nm 波长处,在260nm 波长处的吸收值仅为核酸的十分之一或更低,故核酸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时对核酸的紫外测定影响不大。
三、主要仪器和试剂
干酵母粉、pH试纸、电子天平、分析天平、100ml烧杯、量筒、吸管、离心机(4000r/min)、95%乙醇、无水乙醇、酸性乙醇、0.2%NaOH溶液、紫外分光光度计、200ug/ml的标准核酸
四、实验步骤
1、称4g干酵母粉放入200ml三角瓶中加入40ml 0.2%NaOH溶液混匀;
2、三角瓶沸水浴30min后流水冷却,转入离心管,4000r/min离心15min,结束后保留上清液,加入40ml酸性乙醇,边加边搅拌;
3、加毕,静置5min,待RNA沉淀完全后,4000r/min离心5min。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