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现代史
第二主题《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中考说明
???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 (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 (6)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二.主题特征
本单元主要反映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我国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史实,说明新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重大的失误和挫折,新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三.体系梳理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迈向社会主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3—1956)
1、经济方面: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确立我国经济制度,逐步形成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一五计划(1953—1957)
背景:国内: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经济恢复,三大改造正在进行,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 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国际: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为新中国的发展创造了相对较好的外部环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帮助;中国仍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目的: 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重工业是工业化的基础,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当时我国几乎没有重工业,迫切希望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建立强大国防的需要。
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取得了突出成就。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取得成就的原因:中共正确领导,正确方针;广大干部群众的建设热情;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苏联的帮助和支持。
三大改造:(1953—1956)
原因: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农业产品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需要。随着生产力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之间矛盾越来越尖锐。
内容: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1953-1956)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完成)
资本主义工商业---方式:公私合营。 政策:赎买(创举)(1954-1956)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20世纪的地二次巨变,为国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
???
2、政治方面:召开人大,通过宪法。确立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背景:社会主义工业化掀起高潮,社会主义改造正在加快进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
宪法内容: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宪法性质:是我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宪法作用: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6—1976)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背景:国内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 、一五计划正在进行,全国人民正热情洋溢地投身于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