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中药学之祛风湿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祛风湿药概述;3分
(1)含义:以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2)性味:辛散温燥。(3)特点:功效:祛除关节、经络等处的风寒湿邪。其他功效:清热祛风、通络止痛、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4)适应证:风湿痹证。(5)慎用:阴虚血亏。(6)主要药物:独活、秦艽。
2 独活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3分
(1)性味:辛、苦,微温。(2)归经:肾、膀胱经。(3)功效主治:① 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用独活寄生汤。② 散寒止痛: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头痛,用羌活胜湿汤。(4)用法用量:3-10克(煎服),可浸酒或入丸散用。(5)慎用:阴虚血亏。
秦艽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3分
(1)性味:辛、苦、微寒。(2)归经:胃、肝、胆经。(3)功效主治:① 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证,配防风、独活。② 清热除蒸:用于阴虚内热证,用秦艽鳖甲散。③ 清利湿热:用于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焦树德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曾用大量茵陈栀子黄柏板兰根蒲公英多剂而不退,遍身如金。他经辨证立法用了秦艽12g和白鲜皮30g而愈。(4)用法用量:3-10克(煎服)。
独活、秦艽的比较;1分
功效主治之相同点:治身体下部风湿疼痛。不同点:
独活用于风湿寒痹;秦艽用于风湿热痹。
祛湿药及化湿燥湿药概述;3分
(1)祛湿药:① 含义: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② 分类:化湿燥湿、利水渗湿、清热利湿。③慎用:易耗伤阴液,阴虚血燥者慎用。(2)化湿燥湿药:① 含义: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② 特点:气味芳香,又称:芳香化湿药。③ 适应证:湿犯中焦之脘腹痞满,食少倦怠,呕恶泄泻。④ 注意:多含挥发油,不宜久煎。⑤ 主要药物:藿香、苍术。
藿香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特点、禁忌;2分
(1)性味:辛、微温。(2) 归经:脾、胃、肺经。(3) 功效主治:① 化湿解暑:用于暑湿证,配佩兰、薄荷、厚朴。② 和中止呕:用于湿阻中焦,配半夏,白术,生姜,木香。③ 辛温解表:用于夏季外感风寒,用藿香正气散。(4)用法用量:3-10克(煎服),鲜品解暑化湿、辟秽力强,用量加倍。(5)特点:芳而不烈,温而不燥。(6)禁忌:阴虚内热、胃热呕恶。
苍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2 分
(1)性味:辛、苦、温。(2)归经:脾、胃、肝经。(3)功效主治:① 燥湿健脾:用于中焦湿滞,配茯苓、厚朴、陈皮。② 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配桂枝、独活、防风。③ 散寒解表:用于外感风寒,用九味羌活汤。④ 养肝明目:用于夜盲症。(4)用法用量:3-10克(煎服)。与玄参同用可降低血糖。(5)禁忌:(香燥伤阴)阴虚内热,大便燥结、表虚多汗者忌用。
利水渗湿药概述;3分
(1)含义:具利水渗湿功效,以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2)特点:多味淡 又称淡渗利湿药。(3)适应证:水湿停聚之水肿胀满,小便不利。(4)注意:易伤阴耗液。(5)禁忌:阴虚津亏者慎用。(5)主要药物:茯苓、猪苓。
茯苓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分类;3分
(1)性味:甘、淡、平。(2)归经:心、脾、肾经。(3)功效主治:① 利水渗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用五苓散。② 补中健脾:用于脾虚湿盛之食少便溏,用参苓白术散。③ 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用归脾汤。(4)用法用量:10-15克(煎服)。(5)分类:利水用茯苓皮,安神用茯神(亦称抱茯神),健脾用茯苓。
猪苓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与茯苓比较;2分
(1)性味:甘、淡、平。(2)归经:肾、膀胱经。(3)功效主治:利水渗湿,用于各种水肿。(4)用法用量:6-12克(煎服)。(5)与茯苓比较:猪苓利尿作用比茯苓强;茯苓有健脾、宁心作用。
清热利湿药概述;2分
(1)含义:具清热利湿功效,以清利湿热为主要作用,治疗湿热证的药物。(2)适应证:湿热所致黄疸、热淋、血淋证。(3)配伍:热盛配清热解毒药,湿盛配芳香化湿药。(4)主要药物:茵陈、木通。
茵陈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3分
(1)性味:苦、辛、微寒。(2)归经:脾、胃、肝、胆经。(3)功效主治:① 利湿退黄:治湿热阳黄,用茵陈蒿汤;治寒湿阴黄,用茵陈术附汤。② 除湿止痒:用于湿热内蕴之皮肤病,配黄柏、苦参、地肤子。(4)用法用量:10-15克(煎服),不宜久煎。(5)禁忌:脾虚血亏致萎黄忌用。
木通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2分
(1)性味:苦、寒、有毒。(2)归经:心、肾、膀胱经。(3)功效主治:① 清热利湿:用于心火下移小肠,用导赤散;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用八正散。② 清心除烦:治疗心火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