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人格测验教案分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什么是人格 诞生:奥尔波特(G. W. Allport,1897-1967)《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和默瑞(H. Murray,1883-1988)的《人格探究》(1938) 定义的多角度:列举个人独特性、总和式定义 、整体取向 、适应性角度 、行为操作 、机能倾向 。 人格的定义 人格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独特的人际过程。所反映的是决定个人内隐或外显行为并使之与别人行为有稳定的区别特征。 包含两个基本内容: 稳定的行为方式或者心理特征表现。 人际过程。即人格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内部的心理过程表现出来。 在心理测验中,人格通常被界定为个性中除能力之外的心理特质。 人格的特征 整体性:多层次、多侧面、多维度的内在统一性与协调一致性。 ——人格分裂 独特性(典型性):反映的是个体的独特的心理表现特征。 ——个别差异 稳定性:经常发生与表现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与人际关系取向 遗传基因制约性与社会文化制约性。 二、人格研究的发展和研究传统 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取向 相关研究(co relational research)取向 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取向 临床与个案研究 沙可 、让内 、普林斯 、弗洛依德 、默瑞 、罗杰斯 、凯利 潜在长处: 1、避免实验的人为性 2、研究人-环境关系的全面复杂性 3、导向个体的深度研究 ; 潜在不足: 1、导致非系统观察; 2、促使对资料的主观解释; 3、变量间关系的纠缠不清 相关研究与问卷调查 通常使用统计测量研究个体差异,并建立人格个体特征差异间的关系(高尔顿、斯皮尔曼 、卡特尔、大五人格) 潜在优势: 1、研究众多变量 2、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关系 潜在不足: 1、建立关系是联系性而非因果性的 2、导致自我报告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实验研究 潜在优势: 1、操纵具体变量 2、客观记录资料 3、建立因果关系 潜在不足: 1、有众多变量不能在实验中进行研究 2、人为情境限制了发现的推广性 (三)人格的理论流派 人格研究的六大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 生物学派 特质学派 行为主义与学习流派 认知流派 (四)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个体差异的稳定的人格是受遗传(天性)的控制或者是环境(教养)的决定 ? 人格的“天性”:双生子研究 人格的“教养”:环境的影响(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 环境和遗传的交互作用 人格的发展 弗洛依德的心理欲求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E. H. Erikson,1902-1994)人格发展阶段 三、人格测验 (一)人格测验发展: 1、前科学时期人格测验:颅相学、相面术、笔迹学。 2、人格科学测验发展: 1884年高尔顿提出通过记录心率和脉率的变化测量情绪,通过观察社会情景中人的活动评估人的性情、脾气。 1905年荣格用语词联想测验检查和分析了心理情节。 1919年武德沃德发表了第一个标准化的人格问卷——个人资料表,并用于军事甑选工作。 1920年罗夏墨迹测验问世。1943年MMPI发表。1956年16PF发表。 (二)人格测验的编制 1、合理建构法(推理法):在某种人格理论的指导之下探讨人格特质的结构并据此编制测验。如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EPPS)就是根据莫瑞需要理论编制。 2、经验效标法:依据经验选择题目。做法:首先抽取被公认的几组不同类型被试,并以此作为效标,对被试施测编好的大批题目,选出那些能把不同类型被试区分开来的题目组成人格测验,如MMPI。 3、因素分析法:依据因素分析的统计结果,选择题目。做法:先给被试施测大量的题目,然后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几个关键性因素,一种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同一因素之内的各题具有较高相关度,不同因素内的题目之间相关度很低。如16PF。 4、综合技术法:综合利用上述三种方法。做法:首先根据人格理论编制和搜集题目,然后将问卷测查效标组和正常组,考察试题对被试的区分度,据此筛选题目,最后做因素分析考察被试反应与理论构想的符合度,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度。 如杰克逊人格问卷(JPI) 第二节 人格测验的类型及举例 一、自陈法:(self-report inventories):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感受逐一回答题目,以此衡量人格特征。 1、自陈量表的题目形式 是否式 是 否 二择一式 是否折中式 是 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