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docx
第八单元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说课稿-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结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内容,本节课设计思路如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粗盐中的杂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运用已有知识,讲解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原理及实验步骤;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最后,总结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过程的能力,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证意识与科学态度:使学生能够基于实验证据进行分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态度,培养对实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的能力。
3.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化学实验的安全规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和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了解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如溶解度、过滤等。此外,学生对粗盐的初步认识以及实验室安全规范也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的学生对实验操作通常充满兴趣,他们善于观察、动手能力强,喜欢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偏好独立思考,有的则更喜欢小组合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常能够积极参与,但需要引导以保持实验的秩序和安全。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如何准确识别和分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如何规范使用实验器材,避免实验误差;如何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以及如何在实验中保持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实验前后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实验室粗盐样本
-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等)
-天平及砝码
-蒸馏水
-实验室安全装备(护目镜、手套等)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化学实验教材及参考资料
-实验操作指导手册
-实验报告表格
-实验室管理系统(用于预约实验室、管理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粗盐样品,提问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盐是如何得到的?”引发学生对粗盐提纯的兴趣。
回顾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有关溶解度、过滤等基本化学知识,为学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原理,包括杂质的来源、去除方法及实验操作步骤。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粗盐样品中的杂质,解释这些杂质对食盐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去除这些杂质。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效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动手去除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指导: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原理和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分析。同时,布置一道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简单的粗盐提纯实验。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化学实验技术手册》中关于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化学与生活》一书中关于食盐的生产过程和应用领域的介绍。
-《环境化学》中有关粗盐中杂质对环境影响的讨论。
-《化学教育》杂志中关于如何在课堂中进行粗盐提纯实验的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调查并了解不同地区的食盐种类及提纯方法。
-探究粗盐中除了难溶性杂质外,还可能含有哪些类型的杂质,以及这些杂质的来源和影响。
-研究不同温度和溶剂对粗盐溶解度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提纯效果。
-设计实验,比较不同过滤材料对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效果的影响。
-探索粗盐提纯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和环境影响,思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