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高专21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和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高职高专21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和思考
摘要:从在校生、毕业生、教师、企业、家长5个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全方位反映高职高专“2+1”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认同度、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效果,并提出采用定制班、实习基地、个人实习、项目经理、个人创业5种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实习需求,以提高实习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2+1”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10-03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实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应用于三年制高职院校,即学生在校三年中,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后一年在企业学习。它的最大优点是强化了教学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工作联系紧密,既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缩短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
我们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在校学生、毕业生以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全方位地考察高职高专“2+1”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认同度、存在的问题及实施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不断完善和改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
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5个方面,依次为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生家长,共计157人。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调查方式,问卷有供选择的客观题和主观问答题,其中,以客观题为主。问卷共发放174份,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90.2%(见表1)。
调查结果讨论
“2+1”模式的社会认知度 93%的在校学生、96%的毕业生、97%的教师认为了解“2+1”人才培养模式,而30%的企业和27%的家长对其不了解。“2+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近几年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中开始实施。学校在实施此培养模式时,重视对教师和学生的宣传,却忽略了对企业和家长的宣传,造成该模式在校内认知度高、校外认知度低的两极分化局面,企业和家长的不理解,可能会影响其实施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与企业和家长的沟通,取得企业和家长的认同与支持。
“2+1”模式的社会认同度 虽然学生和教师对“2+1”模式的认知度比较高,但认可度较高的恰恰是对该模式不了解的企业和家长。企业和家长的认可度高达95%和80%,而在校学生的认可度却只有52%。学生虽然了解,却并不太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造成认知度与认可度背道而驰。与此相反,家长却对该模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大学最后一年的学习方式时,67%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去企业实习,30%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校内学习,还有3%的家长不清楚怎么安排比较好。说明家长比较认可“2+1”模式,认为该模式可以实现学生由学校向社会的转变,能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对教学质量的担心 学生不认可“2+1”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之一就是担心缩短了教学时间。2/3的教师和1/2的学生认为缩短了教学时间会影响教学质量,学生无法深入学习理论课程,导致学生缺乏专业知识,会降低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障碍。学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在缩短校内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应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对教学方式改革的态度 在前两年的校内教学中,54%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较大,14%的学生认为完全不能适应。对于教学方式改革的态度,51%的学生认为“2+1”模式把3年的课程浓缩在2年内来完成是行不通的,应该延长学制或者按照正常的3年时间来上课;46%的学生认为应该压缩非重要课程的学时,持该观点的教师有69%。说明学生对目前的教学计划安排不甚满意,学习压力较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将目前人才培养的方案修改为“2+1”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的当务之急。
对劳动报酬的态度 学生、家长、企业一致认为,应该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劳动报酬,但对怎么支付有分歧(见表2)。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薪酬制度,以保证实习学生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这也有利于调动实习生的劳动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签订劳动合同问题 42%的毕业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正在实习的学生只有10%打算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有3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打算留在该企业工作,57%的学生还在观察中。从毕业生的情况看,他们对实习企业的认同度还比较高,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留下工作,“2+1”模式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明显。但正在实习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不清楚、对企业不满意、想再寻找更多的机会等原因,职业稳定性不高,实习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需要企业、教师和家长继续对学生
显示全部